【資料圖】
本文轉自:消費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陳衛:
以科學為基礎持續開展益生菌科普教育
□ 本報實習記者 閆 利
“益生菌行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典型代表,始終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從起步到成長,再到蛻變,經過二十余年健康發展的益生菌行業已具產業規模。”長期從事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理事長、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十分關注我國益生菌產業標準法規建設的情況,并在今年兩會建議相關部門要明確益生菌相關產品分類,建立《益生菌》國家標準,強化益生菌功效性與產業化技術瓶頸研究,實現我國益生菌產業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陳衛表示,以食品為載體,應用益生菌等具有健康特征的功能原料,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已成為食品工業創新發展的“增速引擎”,但在益生菌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益生菌概念使用不當、功效作用難以科學界定、產品標識不規范等問題。當前我國發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已有38個菌種,但如何界定某菌株是否為益生菌尚缺乏相關的標準和規定。目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了《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20版)、《食品用益生菌通則》團體標準,為我國益生菌國家標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評價是一個長期、嚴謹、科學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陳衛認為,強化益生菌功效性與產業化技術瓶頸研究,夯實益生菌產業發展的科學根基,需要科技部、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科學規劃、系統推進我國益生菌科技更深入的研究水平,引導行業重視益生菌功效性與菌株量效關系確證,突破益生菌產業化中的關鍵技術瓶頸,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科學研究,讓更多具有健康作用的產品服務于消費者健康,實現我國益生菌產業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對于當下益生菌相關標準缺乏,致使益生菌行業的發展存在潛在隱患和風險的現狀,陳衛建議,要明確益生菌相關產品分類,建立《益生菌》國家標準,更好地指導企業開展相關生產,同時為產品的監管提供依據。相關部門可以以我國益生菌相關科學共識為基礎,同時借鑒國際標準法規及權威指南的重要科學結論,制定益生菌菌株系統性的評價要求以及在食品中的科學應用指導的國家標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優化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的審評審批工作,加快推動益生菌類原料納入保健食品原料目錄。
從“益生菌包治百病”到“益生菌無用”,一些宣傳中對益生菌功能的不科學認識,在導致消費者認知混亂的同時也在阻礙益生菌行業的健康發展。對此,陳衛建議,要以科學共識為基礎,持續開展廣泛的益生菌科普教育。益生菌行業科技含量較高,是近年來國際科技界的研究熱點。相關部門將益生菌科學知識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總結出來再以科普形式傳遞給消費者,是開展益生菌科普工作的有效路徑。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