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坐高鐵、如何去醫院看病、如何辦銀行卡……近期,一位短視頻博主將很多看似簡單的生活常識拍成科普視頻,在社交網絡走紅出圈。這也要教?面對這樣的聲音,也有人表示:自己是真的不會做這些“小事”,很怕露怯,這些視頻很有用。有些“小事”需要科普,在宿遷,也有著一群人堅持“科普”著這類“小事”,3月16日,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聲音。
智能時代,不能讓老年人“掉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手機掛號、網上購物、移動支付……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給大家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對于年輕人來說,“玩轉”手機不是個事兒。但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對智能手機的應用依然不太熟練。
“點開右上角‘+’號按鈕,選擇第二項的添加朋友,緊接著在最上面的搜索欄內輸入對方的賬號或者手機號就可以添加對方了。”近日,宿城區雙莊街道魏井社區西楚莊園小區組織開展“情暖夕陽樂享銀齡”活動。現場,老年人圍坐一起,由小區志愿者“手把手”輔助老人,主要講解手機連接網絡、聊天軟件功能的使用等內容。“我們希望老年人在‘玩’中掌握如何使用手機,享受網絡時代帶來的便利。”該社區工作人員說。
而在宿城區河濱街道同樣有著一支“銀發賦能”尊老志愿服務隊,這支隊伍成立于2017年,目前共有志愿者200余名。“我們關注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學習需求,開辦‘銀發課堂’, 聚焦手機支付、網上預約掛號等常用功能,為老人提供‘一對一’教學。同時編寫了《一本送給爺爺奶奶的手機使用指南》,發放量12000余冊。”河濱街道黨工委委員王云鳳介紹。
為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化生活,針對轄區老年人對理論學習、智慧技能培訓、安全意識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銀發賦能”尊老志愿服務隊還開展“智能小家電使用培訓”“家門口的三甲醫生” “網絡騙術多,聽我說一說”等特色活動。截至目前,共組織關注心理健康、預防詐騙等知識講座196場,尊老志愿服務300余次。
“智慧醫院”提速升級,助力特殊群體跨越“數字鴻溝”
3月16日,在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醫院門診大廳的自助服務區,不少市民正在此處掛號。“我現在都是通過自助掛號機掛號,然后憑掛號單到相應診區就診,如果需要做相關檢查,可以直接通過自助掛號機進行繳費,非常方便。”市民劉先生說。
筆者注意到,在門診大廳張貼著門診流程,詳細介紹掛號、就診、取藥等步驟,流程一目了然。“患者可以在醫院官網、微信平臺、自助掛號機、窗口等進行掛號,如有疑問可以咨詢我們的門診一站式服務中心導醫,同時除了門診大廳,在醫院官網、微信公眾號上也顯示門診就診流程,幫助患者迅速了解就醫程序。”門診部護師賈珊珊介紹。
對于那些年齡大、不識字的人群,醫院還有哪些舉措呢?賈珊珊介紹,除了可以咨詢門診一站式服務中心及各樓層導醫,另外醫院還外聘第三方導醫分布在各樓層大廳,為此類人群給予主動幫助。
在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二樓,占地面積350平方米的書吧環境優雅、溫馨。而在書吧的西側,整面墻的LED屏幕引人注目,據了解,這里作為健康宣教點,承接各科室的健康教育活動,為患者及家屬帶來健康科普知識。“我院開辦了健康大講堂,全院近40名專家志愿者參與義診講座,每年根據排定的課程安排表,為患者答疑解惑。”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祁子欣介紹。
關鍵時刻,這些“小技能”有大用處
近日,宿遷市藍天救援志愿服務隊開展了多場消防宣傳志愿服務活動,向市民講解、示范發生氣道梗阻和突發心梗時的急救方法,并邀請市民進行實際操作。“這些都是應對突發情況的一些基本技能,現場居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多人在我們的講解中學會了這些實用技能。”宿遷市藍天救援志愿服務隊隊員張家喜說。
“這些知識、技能學起來并不復雜,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是可以救命的,非常感謝這些志愿者帶來的科普。”宿城區幸福學府小區居民張憲說。此外,活動中,隊員們還講解如何預防家庭火災,并對滅火器的分類、如何正確使用滅火器、滅火的正確流程以及發生火災后如何逃生進行講解并現場演示。
“天氣漸暖,接下來我們還會多多開展防溺水安全知識講座,為孩子們普及心肺復蘇、救生衣正確穿戴等溺水救援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張家喜表示,他們將不斷向廣大市民傳授這些防災救援知識,關鍵時刻,或許這些“小技能”能有大用處。
傳遞社會溫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口規模擴大,如何讓‘銀發族’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愈發成為社會關注話題。商場、菜場掃碼付款不會;旅行網上訂票不會;微信預約打車不會;智能手機沒人教、學不會、不愿用……這些都是部分老年人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宿遷市第三醫院醫學心理科護士長王英歌說,以上問題可能會導致一些老年人出現失落感、孤獨感,實際上很多老年人內心渴望被認可、被接納。
不光是老年人群,不同的生活環境影響著人們對于常識性知識的理解和判斷,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了解的領域,大家都有過手足無措的時候,誰都有知識盲區 ,社會應該多一份包容。王英歌認為,常識多源于經驗,而因個人所處環境不同,部分群體眼中的常識可能恰巧就是別人不曾經歷的事情。所謂“小事”應該得到社會的重視和關注,這關乎部分人群的幸福感,也是增加對其關愛和理解的體現,這樣的“小事”值得科普。積極地普及、推廣常識,使每一個人都有“補課”的機會,生活會更加美好。(顏靖堯 朱婉菁)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