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觀察家】
近日,西藏拉薩一家長帶孩子去參觀天文館時,小朋友發現館內一個航天演示視頻有多處錯誤,比如,把長征三號的影像標成了長征五號。小朋友“氣到暴走”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
這事挺好笑,但也引起我們的反思:這樣的情況何以出現?為何這幾處錯誤未曾被人指出,一直到孩子“發飆”才備受關注呢?
科普“翻車”,我們應當以此作為警示。
科普內容出錯,或是因為匯編者缺乏相關素養,沒掌握行業的初級知識,就匆匆成文結題;亦或由于在制作過程中的校檢環節流于形式。如果各個環節重視質量審查,科普內容會少犯很多低級錯誤。
嚴抓科普質量,規范流程管理固然重要,科學界人士的參與也不可或缺。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陳列的近500塊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是由時代楷模鐘揚組織專家精心編寫的。其內容涉及天文、地質、生物、人文等學科,文字兼顧準確性、前沿性和可讀性。鐘揚常和同事們逐字斟酌,通常一天只能討論出十幾塊圖文。
出版過數百萬字的科普作品的天文學家卞毓麟認為,整個科學傳播鏈條中,科學家是關鍵的“發球員”。
但如今有多少專家愿意走到一線,為科普場館撰寫資料?與此同時,有科學功底,對某個領域有較深研究的科普作家也是鳳毛麟角。諸多因素導致了如今的科普內容雖多,但同質化嚴重,專業水平欠佳,很難形成權威準確、生動活潑的科普資料。甚至出現上述科普資料出錯的尷尬情況。
無論如何,要謝謝小朋友,童言無忌提醒我們,這樣的狀況并不正常。未來我們的科普工作任重道遠。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