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湖漂海菜花,水游金線鲃,低頭弄蓮子,蚌中珠光華?!痹瓉恚岢氐摹盎ā~—蚌”立體生態恢復模式是這樣的。
“這兩艘老木船展示了滇池文化,可以看到,與大理洱海偏圓的船頭不同,滇池木船的船頭更尖,具有流線型的船身?!痹瓉?,滇池船還藏著這樣的秘密……
8月8日,都市時報“云上科普游?探秘母親湖”直播活動,吸引了11.4萬余人次共赴這場滇池科普盛宴。很多觀看直播的網友都表示,這場云上科普活動讓大家對滇池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希望這種有濃厚文化味道的科普活動更多一些。
隨著全民文化、科學素養的提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科普活動層出不窮。我們注意到,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大大小小的科普活動都注意提升觀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突出科普活動的趣味性,就成了不二的選擇。這當然沒有錯,如果缺少公眾的普遍參與,科普工作就失去了意義。但同時,一味希望通過提升趣味性來提高公眾的參與熱情,也往往會導致活動的淺薄化、娛樂化,看似熱鬧的同時,缺乏深度和延展。不少人參加過類似的活動之后,回憶起來,感覺像是“玩了一回”,對科普內容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比較膚淺,也難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還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長長見識”,一直熱衷于帶孩子參加各種公益性質的科普活動。由于公益性科普活動通常是在周末或假期舉辦,線下報名一直十分踴躍。但參加的次數多了,家長們又漸漸感到孩子很難從中真正學到什么,只是“玩得更有個性”而已。由于科普活動的對象一般是沒有特殊指向性的公眾,因此,一般情況下,科普內容的門檻都比較低,主要以讓大家對要進行的科普內容有一個粗淺的理解即可。但就科普活動本身而言,還應該有一點點“小野心”——將這次活動辦成一個具有啟發性、引導性的“火種”,讓受眾能因為參加了這次活動而激發出對某個領域的探索熱情,并能夠長期堅持關注、學習下去。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在科普活動中引入文化元素,就是必要的手段。從廣義上看,科學知識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淵源和背景,在人類文明豐厚的文化積淀中,有傳說、有故事、有人物、有實物。我們對于客觀事物的科學探索和認知過程,沒有極限,但一定有脈絡。
文化是理解科學的“另一扇窗”,厘清相應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們對科普對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也能從更豐富的維度審視科普內容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不同學科之間,看似涇渭分明,背后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相互的支撐、印證關系。
科普插上文化的翅膀,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讓我們拭目以待。張麗青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