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8月28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俊 岳霞 通訊員 蘇娜)近日,教育部、中國福利會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公布第十五屆宋慶齡獎學金評審結果,全國共有1542名學生獲獎,其中,長沙7名學生榜上有名。
評審結果一出爐,這群獲獎的長沙少年備受關注,為此,記者采訪了部分獲獎學生,聽他們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
(資料圖片)
“生活處處激發我創作的靈感”
在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小學的一棟教學樓樓頂,有一個105平方米的屋頂農場,農場里種植的瓜果蔬菜豐富多樣,像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
“在屋頂農場種植活動中,我發現西瓜、絲瓜出現了生長不良的情況,瓜果數量少、質量不高。”學生尹文博帶著疑惑找到了學校的科學老師,老師決定以屋頂農場為基地,讓學生們親自動手解決實際問題。
尹文博和同學們發現問題出在瓜果的授粉階段。因為跟平地菜園比起來,屋頂少有昆蟲光顧,而絲瓜花、西瓜花是蟲媒花,這樣勢必會降低自然條件授粉率,從而影響產量。他們經過繪制設計圖、拼裝器材、編寫程序、調試機器人、現場測試等步驟,最終設計了一款智能柔性傳粉機器人,能代替人工和昆蟲傳播授粉,尤其適用于屋頂農場。
只要善于觀察,敢于嘗試,科技創新就不復雜。“搬了新家后,發現住的地方車位緊張,私家車位總是被占用,而且車位鎖使用非常麻煩。”車主的困難又激發了尹文博解決難題的斗志。尹文博設計了一款“一體式車牌識別輔助停車地鎖”,這款智能車位鎖的攝像頭核對預先輸入的車牌后,通過紅外感應器感應,讓車位鎖阻擋器自動升起,還可以實現語音提示倒車,讓停車更便捷更安全。這件創意作品獲得了第十六屆宋慶齡少兒發明獎湖南省二等獎。
“我已經做好了當‘昆蟲學家’的準備”
芙蓉區育才第三小學六年級學生卿浩誠已經做好了獎金分配計劃——800元捐給春雷公益,給鄉村學校建圖書角;自己留200元買昆蟲和標本制作材料。
卿浩誠從小就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浩誠爸爸介紹,從孩子3歲開始,他每個周末都帶著孩子游走于岳麓山、桃子湖、瀏陽河畔等城市綠洲,或者進入省科技館、省地博館、省博物館、三館一廳等科普基地。
卿浩誠就讀的芙蓉區育才三小有一片“娃娃農園”,用來給學生和老師種植花卉和果蔬。卿浩誠對農園內危害花卉和蔬菜成長的害蟲進行了三年長期觀察,提出“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方法,來保護娃娃農園的花卉和蔬菜。根據觀察結果和思考,他和同學完成了《學校娃娃農園主要害蟲情況調查及生物防治策略初探》,該論文曾獲第42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學生創新成果項目一等獎等獎項,并將代表湖南省參加第3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卿浩誠還策劃了學校的首次自然生物展,他將自己幾年來制作的100多件昆蟲、植物、礦石標本進行布展設計,在課間和放學時,給來參觀的全校2000多名同學作導覽講解。他在學校辦了個昆蟲標本制作的興趣班,自己當老師,精心備課、準備材料,在興趣班上,全校各年級的同學在這個“小小生物學家”的講授和操作指導下,學會了如何制作標本、識別昆蟲。大自然成了卿浩誠的另一所學校,他制作的育才三小昆蟲地圖是長沙市首張小學校園昆蟲地圖,里面記錄了20多種在校園里發現的昆蟲。
2021年暑假,卿浩誠參加了由蒲慕明院士帶領,20多位博導、教授、博士擔任教員的湖南科學夏令營,近距離感受了大師的科學精神和敬業勤勉。蒲院士還在他寫的論文上題詞鼓勵道:“祝卿浩誠將來成為出色的生物學家。”
“我已經做好了當‘昆蟲學家’的準備。”卿浩誠說。
堅持舞蹈“提高自己的毅力”
宋慶齡獎學金是面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設立的國家級獎學金,每兩年頒發一次,評選條件十分嚴格:具有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為中小學生樹立學習榜樣……
劉鑫宇是雅禮麓谷中學2104班學生,13歲的他已經有7年的舞蹈學習經歷。“他兩三歲時跟著音樂邊唱邊跳,到了6歲,我試著讓他接觸了中國舞,他便一發而不可收地愛上了。”媽媽李立芬說。
學習舞蹈7年來,劉鑫宇獲得了不少獎項——第二屆中國夢·藝術行系列才藝大賽(湖南賽區)中民族舞小學A組《貓鼠之夜》一等獎;少兒才藝大賽(湖南賽區)少兒組《苗娃娃》特金獎等等,在繪畫、演講、信息技術競賽等比賽中也獲獎無數。
舞蹈之于劉鑫宇不僅僅是熱愛,“提高自己的毅力”是他多年練舞的收獲。“有一年冬天,練舞之前沒有充分地熱身,在撕腿訓練時不小心拉傷了,為此休息了一個多月。”劉鑫宇回憶道,一個月后沒有訓練,韌帶就變硬了,自己也跟不上訓練的節奏,他只好每天給自己增加訓練時間和強度,最終趕上了訓練進度。
問及這次獲獎感受,劉鑫宇“凡爾賽”地說:“如果說‘運氣太好’未免顯得太驕傲,說到底,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劉鑫宇打算把獎金存起來,留作紀念,對于未來,他說:“路還很長,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走好。”
“和‘科技創新’做朋友”
岳麓區實驗小學(西校區)五年級學生黃奕婷還有一個外號:科普使者“小奕奕”。
從2018年開始,每年的寒暑假,黃奕婷都和哥哥在長沙多個社區做科普志愿者,教小伙伴如何做水火箭、足球機器人等各種各樣的小制作。2021年5月,她把喜歡科學、喜歡做手工的小伙伴組織在一起,成立了“梅溪湖科技少年團”,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他們都聚在一起學習、運動、做實驗探究,還把自己做的小發明、小制作進行義賣。
矯正坐姿護眼提醒儀、收發作業機器人、安全鉛筆帽、“紙箱重復利用的創新設計與探索”、全地形搜救機器人、水陸無障礙起降無人機等等都是黃奕婷的發明作品。“所有的創意都來源于生活。我一旦發現生活中不完善或不安全的物品,就會想辦法去解決去創新。”黃奕婷告訴記者,科技創新雖然聽起來很高大上,像是科學家的事,但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多動手,并和它交流,就會發現它愿意和我們每一個人成為朋友。
長沙市教科院院長聶庭芳表示,長沙孩子在各大賽場頻頻獲獎,是長沙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高質量發展的縮影。長沙教育這樣的美好風景,以后還會越來越多。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