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品牌形象的提升、較高的單機利潤、形成競爭差異化、推動整體銷量增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高端市場一直是手機廠商必爭之地,沖高端也成為了手機廠商們近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在國內的高端手機市場,必然繞不開的就是蘋果iPhone和華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從去年9月的蘋果iPhone14系列發布以來,網絡上不少消息都在說iPhone14系列市場競爭力不足,蘋果CEO庫克忙著向富士康砍代工訂單,這一代的蘋果iPhone又雙叒「不行」了。
不過,實際的市場銷量真的是這樣嗎?
消費者的錢包最「誠實」
為了有個一個具體量化的數據,我看了一下iPhone14系列在京東平臺(自營旗艦店)的累計評價數量。
截止今年618后一周,蘋果iPhone14ProMax為100萬+(5月初為100萬+)、14Pro為100萬+(5月初為50萬+)、14Plus為50萬+(5月初為20萬+),之前被指升級不給力沒誠意的iPhone14標準版累計評價數量更是達到了300萬+(5月初為200萬+)。
從5月初到618左右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得益于618的各種優惠,蘋果iPhone14系列的累計評價數量增長驚人。
并且憑借全系列里平均5000元+的起步價,成為消費者的首選,成為iPhone14系列的銷量主力。
我們再看看比iPhone14系列早兩個月發布上市的小米12s、12sPro和12sUltra,同樣是京東自營的旗艦店,目前累計評價數量均為5萬+,而在小米去年的新機里,也只有去年3月推出定價在2000元價位段的RedmiK50有著50萬+的評價量。
而小米目前的銷售主力小米13系列單個型號最高累計評價數量為20萬+,紅米K60系列單個型號最高累計評價數量為50萬+,這里并非有意「黑」小米,反而應該說小米和紅米系列已經是去年和今年的安卓手機里,在京東自營旗艦店里銷量比較好的一檔產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剛過去的618,在手機品類銷量累計前10的機型里,蘋果iPhone占了4席,不可謂不強。前10名里其余基本都是以價換量的性價比機型,價格高銷量還好的,也僅有蘋果iPhone一家。
還需要特別說明,上面只是單一電商平臺單一商家的數據,不包含官方渠道和第三方商家的銷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Phone14系列和其他手機產品部分的銷量情況,只是一個參考。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作為小米去年沖高端的關鍵,雖然小米12s系列產品本身縱使已經十分出色,但在高端市場上,擁有蘋果光環的iPhone14系列仍然能得到很多消費者的青睞。
從點到面,我們不妨來看看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國內手機市場銷售情況,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Research公布了2023年第1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銷售額在2023年第1季度同比下降5%,創下自2014年以來新低。
從品牌來看,蘋果iPhone本季度占比達到了19.9%,成為本季度的銷冠,也是其自2014年以來占比最高的季度,銷售額創下2015年以來的新高。
在銷量前五的品牌里,蘋果是銷量唯一呈現正增長的品牌,而在前七的品牌里,蘋果和華為是唯二銷量正增長的品牌。
(圖源CounterpointResearch)
對于蘋果iPhone,很多人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就像10多年前,蘋果iPhone取代諾基亞成為街機一樣,可怕的不僅是iPhone的銷量如何的高,還在其均價。當年的蘋果iPhone均價已經在5000元人民左右,是諾基亞5230等千元街機售價的4-5倍。
時光荏苒,諾基亞早早成為了國內乃至全球手機市場里的others,而蘋果仍然穩穩是手機市場的主力。
同樣是CounterpointResearch公布了的數據,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前三名的機型分別是蘋果iPhone13、13ProMax和13Pro,他們的份額之和超過了10%,而前10名里的其他型號基本都是性價比手機,起步售價多在500美元內。
(圖源CounterpointResearch)
另外,據CIRP(消費者情報研究合作伙伴)的調查顯示,截至2023年3月,蘋果iPhone產品的平均售價已達到988美元的歷史新高(約6800元人民幣),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還只是882美元。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蘋果iPhone的均價增加了100美元,其中,去年蘋果在iPhone14系列上芯片、靈動島、影像、增加Plus版等更大的產品差異化策略功不可沒。并且,預計今年蘋果iPhone的均價有望沖擊1000美元大關。
結合近年蘋果iPhone在國內的產品和市場表現分析,往往是新款iPhone拉動均價,而上一代的型號則承擔著iPhone整體銷量的任務。將銷量和均價相結合,可以看出蘋果iPhone在國內市場牢不可破的地位,也從側面說明目前國產手機品牌近年陷入的高端迷思。
國產手機沖高端的出路
經歷了前些年國內手機市場的洗牌后,目前手機市場有著蘋果、OPPO、vivo、榮耀、小米、華為、真我等主要品牌,其他品牌只能劃分到others里。
而且前七名的手機品牌排名或許會有所改變,但不會像前些年那般有品牌被淘汰出局,從而讓出大塊的市場。于是這些大廠想要增加收和利潤,只能用提高產品單價的方式,簡單說就是沖高端。
沖高端是近年國產手機品牌的主旋律,三星手機2017年前后在中國市場逐步衰落,華為抓住了該千載難逢的機會,成功站穩了高端市場,甚至一度成為國內和全球市場的第一名。
而因為大家懂的原因,華為自2020年也不得不讓出大量的市場份額,尤其是高端市場,各大國產手機品牌必須抓住這次沖高端的機會。
品牌有自己的定價策略,但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消費者手上。上面提到關于銷量、均價的數量已充分說明蘋果iPhone就是目前國內高端手機市場的絕對第一,這佐證之前華為余承東所說的,華為原來的高端市場基本被蘋果承接了。
當你和競爭對手都是用著同樣的SoC芯片、屏幕、攝像頭傳感器,甚至連系統更多也只是界面UI不同時,品牌有什么底氣讓消費者選擇貼著自家Logo的手機產品呢?說到底,沒有核心技術和品牌背書,產品就很難在高端市場脫穎而出。
盡管目前華為手機在國內可能還排不進前五名,OPPO、vivo、榮耀等已經在市場份額上超越了華為,但近三個季度,華為接連發布了Mate50、MateX3、P60、nova11等系列產品,開始逐步恢復原來的手機產品更新節奏。
華為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華為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去年增長了41%,市場份額提升至9.20%。華為手機正在逐步恢復,未來大有機會重新追上其他國產品牌。
(圖源華為官方)
華為手機在國內市場的成功,更多是源于技術、產品和品牌能讓用戶有故事可講,如去年華為Mate50系列上「捅破天」的衛星消息。「捅破天」這詞比那些復雜、專業的技術解釋來得簡單、直接、有效,大大提升了普通用戶的「社交凈值」。
在技術和品牌認可度上的遙遙領先,這是華為能夠在目前困境中生存、發展的原因之一。
華為手機曾經的成功,值得大家學習。
自2018年開始,國產手機品牌陸續發力高端手機市場,OPPO的FindX系列、vivo曾經的NEX系列(現在的X系列)、榮耀Magic系列、小米MIX系列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折疊屏手機上的創新,成為國產品牌切入高端市場的利器。
要追趕了那些已經比你強的對手,唯有付出比他們更多的努力。希望華為、OPPO、vivo、榮耀、小米等品牌未來的產品能帶來新的驚喜,讓消費者在高端手機市場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總結:
自iPhone4以來,蘋果iPhone手機已經在友商的發布會上屢次被“虐”得體無完膚,但這10多年以來,市場上iPhone曾經的對手還有多少是還活著呢?網友的鍵盤可能謔切姆牽顏叩那床換崴禱眩還鹖Phone的銷量數據就是有力的證明,他在國內的高端手機市場就是遙遙領先的水平。
當年華為手機在5G和芯片上的受限,敲響了中國科技品牌的警鐘,激勵大家紛紛加速技術自研,這是國產手機走向高端的必經之路。而隨著華為手機現階段逐步有限度的復蘇,以及不久將來必然會突破的5G和芯片限制,留給其他國產手機品牌沖高端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對于想沖高端的國產手機品牌們,前有蘋果iPhone,后有華為,只有認清自己與對手差距,方能不斷進步。
希望大家少點發布會上的秒殺碾壓,多點對技術的敬畏專注。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