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春節檔期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為影迷津津樂道。影片宏偉的想象和令人震撼的視聽語言令觀眾折服,尤其“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想法,不論何時想起,都顯得既悲壯又浪漫。
在眾多科幻作品中,《流浪地球》系列并不是最早說出“移動星球”科幻故事的,在此前還有不少科幻作品中出現過移動星球的情節。
美國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中曾先后出現過“死星”“死星2號”“弒星者基地”等人造天體,可以進行超空間移動,接近銀河系中其他天體并實施打擊。
日本長篇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中,人類主要分為“自由行星同盟”和“銀河帝國”敵對兩方。銀河帝國曾給人造天體“禿鷹之城要塞”裝上了12具空間跳躍引擎,把它直接開到了另一座人造天體“伊謝爾倫要塞”面前,讓兩個要塞面對面作戰。
死星和太空要塞的尺寸實在太小了,放在地球上也就相當于一座城市,頂多和“星球”概念打個擦邊球。相比之下,20世紀80年代的動畫片《變形金剛》中的母星“賽伯坦”就大多了。這是一顆和土星大小差不多的行星。霸天虎曾用空間跳躍技術把賽伯坦開到了地球附近。在2011年上映的真人版電影《變形金剛3》中,移動賽伯坦的故事又上演了一次。除了賽伯坦,《變形金剛》里還有一個能夠變形成星球的角色“宇宙大帝”,在宇宙中不斷游蕩并吞噬其他行星。
《流浪地球》系列以外的科幻作品,在移動天體時普遍采用“空間跳躍”這樣的技術。雖然現實中物理學并未否認空間跳躍,但要將其付諸實踐卻如天方夜譚。要構建連接空間不同區域的蟲洞,需要具有負能量的奇異物質。新西蘭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馬特·魏澤估算,一個直徑只有1米的蟲洞,所需要的奇異物質的量就相當于太陽系全部行星質量總和,更不要說傳送星球這樣的龐然大物了。
《流浪地球》系列則采用了更具真實感的思路——使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移動。不過,故事中推動地球的能量來自重元素核聚變,這就難以實現了。現實中,重元素核聚變一般只在大質量恒星內部發生,在可控氫核聚變領域,科學家尚未實現真正突破,重核聚變更為任重道遠。
從現有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真想實現全民遠航,移動星球也許并不是最優選擇。就連科幻作家劉慈欣本人也認為,這樣的方案是將大部分的推進能量消耗在毫無用處的質量上。不過,就科幻故事來說,“帶著地球去流浪”有一種獨特的壯闊和悲涼感。其他科幻作品,靠空間跳躍抹平浩瀚宇宙的空曠和遙遠,而《流浪地球》系列卻用高過珠峰的行星發動機,以及對2500年歲月的遙想,詮釋了太空長征的艱難和不可思議。
(作者:李博 中國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高級工程師)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3-3-31(第2版)“媒眼看世界”欄目)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