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定西4月23日消息(記者 李紅軍 通訊員 蘇鈞 張添雅)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將臺村成百上千畝的馬鈴薯梯田晨霧繚繞,恍如仙境。按照“土壤墑情自動監測+智能決策+精準水肥管理+終端智能控制”的模式,安定區馬鈴薯種植高效化、自動化、集約化管理效能大幅提高,達到了提質增效、綠色生產的目標。
【資料圖】
“以前我們將臺村的半山坪社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水,受自然條件限制梯田很窄,基本情況就是種的多收的少,用我們老百姓的話講就是‘三撞田’。”將臺村黨支部書記彭名海解釋說,“三撞田”是指收成靠撞運氣、撞天氣、撞無災害的土地,農民們靠天吃飯,種地只能碰運氣,因此土地開始撂荒。
為了解決土地撂荒的問題,魯家溝鎮引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流轉土地,定西沃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權武就是其中之一。
水肥一體化設備(央廣網記者 李紅軍 攝)
“我從2020年來到魯家溝流轉土地,當時有一部分陡坡地,因不便耕種,有撂荒現象。我們通過一年的復耕,2021年開始實施引水上山水肥一體化工程,土地產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趙權武說。
依托引水上山馬鈴薯水肥一體化工程,讓馬鈴薯產量有了保障,老百姓既可以流轉土地獲得租金收入,又能在家門口務工,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我給合作社租了八畝地,還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收入四萬多元,既能在家門口掙錢,還能照看老人和娃娃,真的很不錯。”說起現在的生活,在定西沃土農民專業合作社務工的黨永新高興地說。
引水上山,荒地變良田;水肥一體,節本又增效。通過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既滿足了馬鈴薯生長所需的水、肥,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也能對作物所需水分及養分進行均勻、適量、準確地控制和供應,還能有效解決傳統灌溉憑經驗隨意性大、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從而達到提高水肥利用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產、增收、綠色發展的目的,有力推動現代智慧型農業的發展。
資料圖:引水上山后馬鈴薯長勢喜人(央廣網發 安定區委宣傳部 供圖)
“水肥一體化工程在馬鈴薯產量提升方面效果非常明顯。”魯家溝鎮副鎮長費學峰說,“我們已經建成水肥一體化節水滴灌面積6500畝,今年又新建了1000畝,水肥一體滴灌的土地馬鈴薯每畝產量能達到5000斤以上,部分高產品種可以達到8000斤以上。”
近年來,安定區始終把馬鈴薯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性主導產業,按照“片帶化建設、規模化經營、園區化發展”的思路,圍繞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大力實施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打造高端品牌,致力構建產加銷相銜接、貿工農一體化的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加快推動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央廣網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