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喜歡蘇軾,已經喜歡了900多年。
蘇軾曾兩度在杭州任職,直到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到這位杭州著名老市長為這座城市留下的獨特文化氣質。當你走在蘇堤、東坡路、學士路上,甚至吃塊“東坡肉”,都感覺他離你很近。
7月8日,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一場“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展”剛剛亮相。展出來自四川博物院、安徽博物院、黑龍江省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眉州三蘇祠博物館、開封市博物館等全國17家文博機構的蘇軾主題文物252件(套),絕大部分為宋代文物,其中一級文物33件。
(資料圖片)
這次的蘇軾主題文物展,由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蘇東坡紀念館三館聯動辦展。
除了總館南宋官窯館區以“回望東坡”為主題,位于蘇堤口的蘇東坡紀念館“家風世傳”主題展,也在今天同步開展。此外,今年9月,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還將舉“千古一人”主題展。
三個館區,三條展線,以文物實證歷史、塑造認知、滋養生活、展示形象,讓文物活起來,全方位、多視角展示蘇東坡的人生經歷、藝術成就、人格風范和生活哲學。帶你領略“大宋第一潮人”的風采。
那么,回到南宋官窯館區的“回望東坡”展上,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看點?
豁達人生 他是愉悅自我的樂天派
展覽的第一個單元,回望。展示蘇軾生活年代的諸多藝事,同時推出眾多受蘇軾影響、以蘇軾為主題的后世藝術作品,以回望視角,致敬東坡。
南宋帝后雅好蘇軾詩文,從南宋開始,以蘇軾詩歌為主題的院畫作品便涌現于宮廷后又風靡到民間。他屬于當時的“國民偶像”。
比如,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藏的東坡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拓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另一篇后人崇仰的《赤壁賦》,都是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湖州黃州期間寫下的。
有人說:黃州之前,他是蘇軾。黃州之后,他是蘇東坡。
據說,謫居黃州的蘇軾,由于家中人口眾多,生活日益艱難。當時的黃州太守徐君猷便將黃州城內東南方一塊曾作軍營、久已荒廢的數十畝土地撥給蘇軾開墾耕作,作為生計。因該塊地西高東低,黃州人稱之為“東坡”,蘇軾便用這個地名作為別號,自稱為“東坡居士”。
一生三次被貶,歷經人生大起大落后的蘇軾看透了官場險惡,心態逐漸趨于平和。在他的詩詞中,都充滿著日常生活情趣,在他眼里,生活本身才是最大的快樂。
他開創豪放詞派,他的詩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他的文章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的書法遍學晉、唐、五代各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他的畫尚簡、寫意,他明確提出“文人畫”的概念,給元明清三代繪畫以直接的滋養。蘇軾在文學、藝術、思想領域,因其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悲天憫人的人間情懷,剛正不阿的人格理想,成為后人崇敬、模仿的對象。
在第二單元“藝象”中,歷朝歷代的“迷弟們”開始涌現。如明代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楷行書詩合折扇面(安徽博物院藏);明代張瑞圖草書《后赤壁賦冊》(四川博物院藏)等。
明代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楷行書詩合折扇面(安徽博物院藏)
張瑞圖草書《后赤壁賦冊》(四川博物院藏)
有人會好奇,千古風流的蘇軾到底長什么模樣?展覽中有不少展品畫的都是他的相貌。
一張是張大千《東坡笠屐圖軸》(四川博物院藏);一張是清子芾氏《東坡笠屐圖軸》(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藏);還有清唐瑯昌畫的《宋蘇文忠公像軸》(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藏)等。不少畫中,都出現了東坡先生標志性的“東坡巾”——一頂四四方方的高筒帽子,有棱有角。蘇軾引領時尚潮流,這種帽子在兩宋文人中盛行。
引領潮流 他是生活美學帶貨王
第三單元是雅趣,從賞石、制墨,到用香、烹茶、制酒等,蘇軾是妥妥的生活美學家,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熱愛生活的士大夫,同時,他也是不折不扣的流量帶貨王。
有實例為證。
蘇軾是目前可知的第一位在生前作品便被集結出版的作家。
他初次到杭州時,其名聲、才華和魅力就已經吸引了大量的贊同者和追隨者,也使剛剛萌發的中國出版業找到了最佳合作者,他在杭州的作品被集結出版,名為《蘇子瞻學士錢塘集》,一經發售便成為當時的暢銷書籍,出版商不斷增訂。可見古人追星是很瘋狂的。
到了元豐初年,又推出了《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雖然他的作品因元祐黨爭一度遭到禁毀,但傳播熱度并未消散。
南宋初期,經高宗、孝宗兩朝帝王的推波助瀾,本身在民間就極富人氣的蘇軾作品,在文壇之上呈現出極強的流傳態勢,自上而下,家傳戶頌,備極推崇。根據統計,宋人注釋宋詩者有35種,其有17種是蘇軾詩的注本,可見當時人對解讀蘇軾詩下了許多功夫。
蘇軾制墨,也不藏私方子,他將自己的訣竅分享給金華來的墨工潘衡,很快,潘衡制出了大量的優質墨,并在上面印文“海南松煤”、“東坡法墨”。文人墨客爭相購買,價格猛漲好幾倍,生意興隆。
蘇軾還是烹茗飲茶的行家,一生嗜茶,對茶、水、器、技皆有講究,是宋人感官審美的體現。
展覽中,有一件重磅展品,南宋名畫《斗漿圖》(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是南宋風俗畫的代表之一。宋代茶文化精妙絕倫,不僅擁有著淡雅的文人之氣,而且還注入了豐富的生活情趣。“斗漿”即“斗茶”,此幅《斗漿圖》真實地再現了宋代獨具特色的斗茶文化和市井生活。
南宋 佚名《斗漿圖》(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
蘇軾不僅愛茶,還好酒,對酒的情懷堪稱一個“癡”字,三百余首傳世的詩作中,單“酒”字就出現了90多次。展覽展出了一批彭州金銀器窖藏酒器,有宋代鳳鳥紋執壺、菊花金碗、瓜形金盞等。這批彭州窖藏被稱為“天下金銀第一窖”,是了解研究宋代金銀器的必看文物。
蘇軾還是一位品香大師,對香的優劣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他對各類香材都有自己的見解,其中尤愛沉香。
展覽中的三件越南沉香展品,體量大,結油度高,達到沉水級別,均屬于難得一見的沉香珍品。
青釉狻猊香熏 北宋(960-1127)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陜西長安杜回村孟氏家族墓出土
展覽現場,還把后人理想中的宋人書房實景、雅集場景進行了復原,在相關文物與實景中,了解蘇軾的日常生活狀態,感受宋代文人精神面貌及審美情趣。
西園雅集 他擁有豪華文藝朋友圈
在這次展覽中,你不僅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蘇軾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審美,還可以了解他的“豪華文藝朋友圈”。
展覽的第四單元“追慕”中,有一件蘇東坡“頭號粉絲”張大千在1944年畫的《西園雅集圖屏》(四川博物院藏),描繪了蘇軾與朋友們聚會的場景。
張大千《西園雅集圖屏》(四川博物院藏)
南宋至今,“西園雅集”成為后世文人理想的聚會模式,人們以吟詠、書寫、繪畫親身效仿,他們各有其能,互相欣賞。這也是中國文人畫的典型母題,作為文化現象的西園雅集活動及其詩文畫作,早已穿越時空,成為一種令人追慕的精神家園,從中尋找精神上的知己和心靈上的寄托。
最初的版本是由聚會參與者、北宋大畫家李公麟所作,紀錄了當時駙馬都尉王詵(shēn)邀請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等十六位文人雅士到西園一聚。另一位參與者米芾,則寫了圖記,就是與會者的信息,包括姓名、頭冠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以及做什么動作。
畫中,蘇軾頭戴烏帽、身著黃色道袍服,正拿著筆書寫。王詵在一旁崇拜著迷地看著他,共同觀摩者還有蔡肇、李之儀。正在石壁上題字的就是米芾,一旁有侍童昂頭舉硯,王欽臣在后面認真觀看。
展覽現場也專門布置了一個西園雅集,觀眾可以沉浸式感受一下。
本次展覽免費開放參觀,將展至10月30日結束。
另外,今年9月即將在西湖博物館總館開展的“千古一人”板塊中,將推出反映蘇軾文化藝術的巔峰之作,以及圍繞蘇軾與西湖,講述蘇軾與杭州的淵源等。
福利時間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余夕雯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