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靈機一動的念頭不是有意識想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2-06-08 06:00:3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大多數人肯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絞盡腦汁也解決不了問題,結果在散步或洗碗時突然想到了辦法。心理學家把這種豁然開朗的時刻稱為“靈機一動(insight)”。靈機一動不僅出現在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刻,還發生在我們突然聽懂一個笑話、想起填字游戲線索或者恍然大悟時。盡管科學家們已經識別出多種標志著靈機一動發生的大腦活動模式,但是靈機一動它究竟是有意識思考過程中產出的碩果,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形式,目前仍存在爭議。

比利時心理學家開展了一項具有獨創性的新研究,他們認為靈機一動涉及一種無意識機制。與按部就班的分析式推理不同,即使當人們在動用大量腦力處理其他事情時,這種直覺式的思考過程也可以被隨時喚起。而該研究為這種觀點提供了額外的證據。

“即使你的大腦因手機之類的各種東西而過載,靈機一動也能屏蔽一切干擾、保持運轉。”Hans Stuyck說道。他是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和魯汶大學(KU Leuven)聯合培養的博士生,也是該研究的負責人。

在這項研究調查中,心理學家設計了70個字謎游戲,本科生可以通過靈機一動或分析式推理的方法來解答這些字謎游戲。每個字謎包含了三個荷蘭單詞,他們需要找出能夠與這三個單詞搭配的另一個單詞。(用中文來舉例子,電腦上會出現“人”、“事”、“蛋”三個字,你需要想出一個字,它能夠同時與這三個字組詞,這個例子中,“壞”字就是其中一個答案。)

圖片來源:pixabay

總共有105名本科生參加了這項研究,大部分都是女生。她們最多有25秒來解答一個字謎。他們輸入完一個答案后,研究者會詢問他們在做該題時是否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即突然想出正確答案,就像在黑暗的房間中燈突然亮了;還是說在做該題時是通過按部就班的推理(如想到一系列詞,然后一個一個代進去慢慢試)做出來的,這種感覺好似用調光開關慢慢變亮。

調查對象共分為三組,第一組只需要解答字謎,第二組則答出字謎后還需要回憶在字謎出現之前屏幕上一閃而過的兩個數字,第三組與第二組基本相同,只不過需要回憶的數字多了兩個。

讓調查對象回憶這些隨機數字的目的是通過這一(與字謎)不相關的任務來加大他們意識的負荷,這會干擾他們有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Stuyck說:“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認知資源有意識地處理任何事情,但它是有限的。那么頓悟式思考的表現是否也會受認知資源分配的影響呢?”這種安排試圖探究有靈機一動的思考是否會因為認知資源分配的減少而受影響。

結果是,當調查對象使用分析式思維來解答字謎,比如嘗試將想到的字一一與屏幕上三個字組詞時,不需要回憶數字的組表現結果最好,他們每人平均解答了16個字謎,而需要回憶兩個數字的小組表現次之,平均解答了12個,需要回憶四個數字的小組表現最差,只有8個。

然而依靠靈機一動來解答字謎,不僅提高了正確率,而且從結果來看,數字回憶任務并沒有干擾他們的解答效率。這三組調查對象平均答對17到19個字謎。“不論記憶任務有無或多少,他們解答的字謎數量都相差無幾,這才是最有趣的。”Stuyck說道。

圖片來源:pixabay

大腦中有許多活動是無意識的,由此我們得以輕松開車上班,無需想著開車的每個細節;有時也無法意識到影響我們決策的偏見或傾向。然而,對于意識水平以下能否發生實際的推理這一問題,認知心理學家尚無一致觀點,眾說紛紜。

他認為在靈機一動過程中,意識和無意識過程之間存在信息交換。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當人們在解答“夜、暗、豆”這組字謎時,會在無意識層面激活很多相關的詞,但只有關聯最強即最熟悉的搭配會進入意識層面。如果答案碰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字,人們就會有一種卡殼的感覺,但在不知不覺中,大腦正將這個答案慢慢引導出來,從而被人們意識到。(順便提一下上面的答案是“黑”,小伙伴們想到了嗎?)

美國西北大學認知神經學家Mark Beeman說:“探求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法就像要在黑夜中找到一顆光亮黯淡的星,你得從思維的角落中把它找出來。”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在靈機一動上頗有建樹。

Beeman說:“人們不斷琢磨一個問題卻想不出答案,將之拋諸腦后,而靈機一動往往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有意識地思考會為靈機一動打下基礎,一旦時機成熟,即使是漫步、打盹或隨便做一些其他事都能帶給人一些創造性的突破,而這種過程后往往會伴隨著一種滿意和踏實的感受。”

Stuyck說:“需要回憶兩個或四個數字的組在推理速度上有所下降,但他們利用靈機一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回憶一些之前就有的模糊記憶并不需要耗費大量腦力。”

Beeman同意Stuyck的說法,但也告誡大家,不要直接將該結論應用到真實世界中。數字回憶任務對于調查對象來說可能過于簡單,以至于成了有助于他們進入解題狀態的熱身。他質疑當實驗要求人們耗費大量腦力時,結果是否還能成立。“我當然不建議那些想要在工作時更有創造性的人先去負擔更多的工作。”他說道。

Stuyck團隊準備進行另一個探索靈機一動的實驗,他們也將繼續使用字謎來作為實驗內容。研究者們將在這次實驗中通過暫時抑制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的活動來創造“虛擬病變”——前額葉主要負責有意識地整理信息。他們將在實驗中使用經顱磁刺激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這種方法無害無創,利用磁場來調控腦細胞活動。由該技術引發的暫時性障礙主要用于干擾人們通過推理來解答字謎的能力,而這種障礙是否會影響人們通過靈機一動來解答字謎的能力,正是他們要研究的科學問題。

撰文:Emily Laber-Warren,紐約州立大學克雷格·紐馬克新聞研究生院健康與科學報道項目負責人。

翻譯:孫正杰

審校:安君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標簽: 靈機一動 心理學家 資源分配 字謎游戲 按部就班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