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最新快訊!「電影中的心理學」獨行月球:希望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2-08-03 17:37:2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雖然剛上映不久,但《獨行月球》無疑是這個暑假最火熱的電影。《獨行月球》是一部科幻喜劇電影,主要講的是:一顆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人類在月球上展開“月盾計劃”,希望以月球作為基地發射核彈擊碎小行星,并以月球作為盾牌,依靠引力吸引小行星碎片,最終達到保護地球的目的。

電影的主人公叫獨孤月,是一名在月盾基地工作的維修工。由于小行星突然改變軌跡,月盾基地集體撤離,但獨孤月被落在了月球,并在月球上目睹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一幕,這讓他以為自己是最后一個人類。獨孤月陷入了絕望,這時他遇見另外一個幸存生物——金剛袋鼠,他陰差陽錯以為地球上還有人,重燃起了回到地球的希望。


(相關資料圖)

實際上,地球上真的還有人類,而且可以看到在月球上的獨孤月。因為小行星撞擊的巨大破壞,幸存者只能轉移到地下生活。在一無所有、暗無天日的地下城,獨孤月也成為了他們的希望。

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就像是被潘多拉打開的盒子,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各種各樣的詛咒和災難,所有的好運都逃走了,只有“希望”留在了盒子里。

只有希望是讓人類得以延續的力量。根據心理學家Snyder的定義,希望是一種積極的認知狀態,基于成功的目標導向的決心和計劃來實現這些目標。換句話說,希望就像是一個人當前目標導向思維的快照,突出了對目標的積極追求和對這些目標能夠實現的期望。

人們可能有不同類型的希望,有的希望相對現實,或者說“認清現實”也是一種“希望思維”,讓人能夠觀察、理解自己的情況,同時對于好的變化保持開放的態度。

獨孤月的希望算是一種現實的希望,比如《獨行月球》的高潮之一,是主人公如何在月球環境和裝備限制的條件下完成運送裝備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有的希望是柏拉圖式的,是一種集體的、希望人類更美好的希望。在災難前返回地球的指揮官就抱有這種希望,他們為了讓幸存者們擺脫絕望情緒,不間斷地向幸存者直播獨孤月的活動,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帶給全人類希望的孤膽英雄。

有些人把希望當做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遙不可及,也有人把希望混淆于樂觀的態度,但Snyder強調了希望中的“實干”成分:希望是一種達成目標的能力,是一種維系生命的力量。希望不同于“空想”,而要有具體的思考方向,包括了三個方面:

目標:價值目標的清晰概念化。

路徑:制定具體戰略以實現這些目標的能力。

抓手:啟動和維持使用這些策略動機的能力。

因為有了切實的目標、路徑和抓手,希望就不是空中樓閣。有希望會讓人做得更好。比如懷有更多希望的學生學業成績更好,懷有更多希望的運動員體育表現更好,懷有希望的病人預后也更好,因為他們會更積極地去應對疾病、尋找治療方案或者提高生活質量。

有希望的人身心更健康、對生活更加滿意。他們有更高的自尊以及更好的人際關系,能夠更積極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希望讓人們產生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壓力,在困苦面前希望幫助人們克服消極和絕望,把困難當做挑戰而非威脅。

希望也可以幫助降低焦慮、尤其是長期的、非理性的焦慮狀態,讓人更有控制感、減少不可預期和宿命感。希望也激勵著人們能夠向著長遠目標前進,這也包括了如何克服困難、找對出路。

因為希望能帶來的這些好處,積極心理學家們發展出了“希望治療”,旨在幫助人們設立更清晰的目標、梳理達成目標的多種途徑、并將阻礙重新理解為需要克服的挑戰。希望療法通過有效地創造積極的認知,幫助提高滿意度、恢復力和抑郁水平;這種積極認知是對自己、世界和未來的三位一體的積極價值觀。希望治療能夠鼓勵有抑郁癥病史或不愉快過去經歷的個人以更積極的方式思考未來,而不是將現在和未來當做以前經歷的投影、活在過去的陰影下。

希望就像是火苗,可能也會被狂風暫時吹暗,但在狂風過后又會再次燃燒?!丢毿性虑颉分械莫毠略戮褪沁@個火苗,但他其實并不孤獨。他的希望也是在其他幸存者的鼓勵下一步步走向現實,最終他也為幸存者們提供了將希望變為現實的機會。希望是可以傳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滿抱希望,就可以再見陽光。

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標簽: 高高在上 各種各樣 遇見另外一個 陰差陽錯 回到地球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