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天天熱消息:人體能忍受多高的溫度?

發布時間:2022-08-24 17:52:41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2022年7月12日,西班牙馬德里,一名年輕男子在身上澆了一瓶水,以對抗夏季的第二次熱浪。圖片來源:原文

隨著氣候變化,熱浪變得越來越猛烈——其持續時間更長、發生頻率更高、溫度更高。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什么時候天氣會變得過熱,對我們的日常活動造成影響,即使是對年輕健康的成年人來說?”

答案超出了你在溫度計上看到的溫度。這也與濕度有關。我們的研究表明,兩者結合可能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更容易造成危險。


【資料圖】

科學家和其他觀察家對極端高溫和高濕度(以“濕球溫度”衡量)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感到震驚。在2022年5月和6月熱浪席卷南亞期間,巴基斯坦雅各布巴德記錄的最高濕球溫度為33.6攝氏度(即92.5華氏度),印度德里甚至記錄到接近人類能承受的濕熱的理論上限值。

人們經常提到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該研究估計,濕球溫度35攝氏度(在濕度為100%等于95華氏度,在濕度為50%時等于115華氏度)將是安全上限,超過該上限,人體將無法通過蒸發身體表面的汗液來降溫,以保持穩定的身體核心溫度。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在實驗室環境中對人體進行了這一限值的測試。這些測試的結果顯示了更令人擔憂的事情。

過熱將影響人類正常活動。圖片來源:pixabay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H.E.A.T.”研究項目

為了回答“多熱才算過熱”的問題,我們將年輕健康的男性和女性帶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Noll實驗室,在受控環境中研究人體的熱應激情況。

這些實驗研究了哪種溫度和濕度的組合將對最健康的人產生危害。

每個參與者都吞下了一個小的遙測藥丸,這可以監測他們身體深處或核心位置的溫度。然后,他們坐在一個試驗室內,模擬日常生活中幅度最小的活動,例如烹飪和飲食。研究人員緩慢地增加試驗室中的溫度或濕度,并監測受試者的核心溫度何時開始升高。

使人體核心溫度開始升高的溫度和濕度的組合被稱為“臨界環境限值”。低于這個限值,身體能夠隨時間保持相對穩定的核心溫度。超過這個限值,核心溫度會持續升高,長時間暴露會增加與熱相關的疾病的風險。

當身體過熱時,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地將血液泵送到皮膚以散發熱量,而此時如果人體也在出汗,體液就會減少。在最嚴重的情況下,長時間暴露會導致中暑,這是一個危及生命的問題,需要快速降溫和治療。

我們對年輕健康的男性和女性的研究表明,這個環境上限甚至低于理論上的35攝氏度。該環境上限更接近31攝氏度(即88華氏度)的濕球溫度。這相當于在100%濕度下的31攝氏度或在60%濕度下的38攝氏度(即100華氏度)。

干燥和潮濕的環境

當前,全球范圍內的熱浪正在接近甚至超過這些限值。

在炎熱、干燥的環境中,臨界環境限值不是由濕球溫度定義的,因為身體產生的幾乎所有汗液都會蒸發,以使身體降溫。然而,人類可以出汗的量是有限的,而且我們在較高的空氣溫度中會吸收更多的熱。

請記住,這些臨界值僅僅是為了防止你的體溫過高。即使是較低的溫度和濕度也會給心臟和其他身體系統帶來壓力。雖然超越這些限值并不一定是最壞的情況,但長期暴露可能會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弱勢群體面臨更多危險。

現在,我們的實驗重點已經轉向對老年男性和女性的測試,因為即使是健康的衰老也會使人們的耐熱性降低。再加上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以及某些藥源性疾病的增加,可能會使他們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65歲以上的人約占熱浪傷亡人數的80%-90%。

如何保證安全

在高溫環境下,保持充足的水分和尋找涼快的地方(即使只停留一段時間)很重要。

雖然美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擴建“納涼中心”,以幫助人們逃離酷暑,但仍有許多人將面臨這些危險的情況,沒有辦法給自己降溫。

即使是那些能夠使用空調的人也可能不會打開空調,因為能源成本高(這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很常見),或者因為熱浪或野火期間的大規模停電,這在美國西部變得越來越普遍。

最近一項針對非洲熱應激的研究發現,隨著非洲熱帶和沿海地區變得更加潮濕,未來的氣候甚至不利于使用低成本的冷卻系統,如“蒸發冷卻器”。這些設備所需的能量遠低于空調,它們使用風扇將空氣在涼爽潮濕的墊子上循環,以降低空氣溫度,但在高于21攝氏度(即70華氏度)的高濕球溫度下,它們會失去作用。

總而言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不僅僅是未來的問題。這是人類現在就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正面解決它。

全球變暖。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W. Larry Kenney,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理學、運動機能學和人類表現學教授;Daniel Vecellio,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理氣候學家,博士后研究員;Rachel Cottle,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生理學博士;S. Tony Wolf,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機能學博士后研究員。

翻譯:彭容

審校:曾小歡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標簽: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核心溫度 氣候變化 空氣溫度 沿海地區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