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教育部發布10年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成效

發布時間:2022-07-20 11:31:20 來源:中國教育報 責任編輯:caobo

高校科技創新這10年是開拓的10年、奮進的10年,是人才成果雙豐收的10年。與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整體、格局重大變化相同步,高校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跨越。

7月19日,教育部召開第8場“教育這十年”“1+1”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10年來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成效。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2021年10月14日,承載著無數科研工作者希望的“羲和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順利進入太陽軌道,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空間探日時代。這樣的舉世成就凝結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也包含著高校師生的才智。

“這對于我們國家在太陽物理和空間物理領域研究的進展,還有國際的影響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太陽雙超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川說。

10年來,教育部組織高校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立足“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具有標志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套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天鯤號”,完成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歷史跨越;北京大學研發超高清視頻編解碼技術,助力我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發的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海牛Ⅱ號”,打破了我國可燃冰勘探技術裝備對國外的依賴……一項項創新突破,無不體現著高校為我國科技事業提供的有力支撐。

10年來,高校創新成就更加顯著。10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的6項、自然科學獎中的67%均被高校囊括。高校三年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名副其實的基礎研究主力軍。

10年來,教育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科技創新聚力。

10年來,高校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廣大科研人員積極、創造不斷增強,涌現出了時代楷模黃大年、鐘揚、李保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大中、劉永坦、錢七虎、王澤山等一批“大先生”。

“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表示,未來,教育部將繼續加強有組織科研,持續加強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臺等重大科研臺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好地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服務,支撐實現高水科技自立自強。

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二樓的一間狹小辦公室里,張林琦教授和他的團隊成員們又一次開始了對新冠變異株奧密克戎在新冠病毒抗體上如何反應的激烈探討。

兩年來,實驗不間斷、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變異較量早已成為他們的常態。直到2021年12月8日晚,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正式被中國藥監局批準上市。本月7日,藥物實現商業放行,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走進千家萬戶。

10年來,在產學研相結合的背景下,高校科研越來越主動地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關注于現實問題和時代問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

在6G網絡技術的攻堅克難中,東南大學的科研團隊首創光子太赫茲光纖一體融合的實時傳輸架構,找到全新突破方向;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牽頭承擔了40%的農業農村領域重點研發計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哈爾濱工業大學助力“水立方”向“冰立方”華麗變身,東華大學讓冬奧會火炬能夠“飛揚”起來……諸多高校各盡其能共同支撐了一屆科技范十足的北京冬奧會。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高校使命在肩,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江蘇將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為培養高質量人才和創新型國家、省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江蘇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徐子敏說。

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10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013年,教育部就出臺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2020年又出臺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在高校逐步樹立。

面對工作流程復雜、經費管理報銷難等問題,如何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教育部深入推動“放管服”改革。持續推動賦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簡化財務報銷流程,配備科研助理,明晰高校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紅線底線,為高校科研人員吃下“定心丸”。

教育部還會同科技部等部門出臺《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組織高校開展了“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一系列試點,高校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通過科技評價、成果轉化等改革的推動,引導科研人員的價值追求,建立適應新階段新要求的高校創新文化,營造求真務實的創新生態。10年來,科技體制機制不斷改革,為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10年來,高校科技實現了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轉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說。

標簽: 創新改革發展成效 四個面向 勇攀科技高峰 重大科技成果

上一篇:疫情、油價上漲 上海純電動汽車保值率趕超疫情前水平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