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人口負增長,帶來青少年國情教育新思考

發布時間:2023-02-18 15:34:52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人口數據。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為14117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時隔61年,我國再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怎樣引導青少年看待人口統計數據,思考人口問題,將會對他們未來的工作生活、社會經濟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數據分析,引導青少年關注人口變化

2022年出生人口為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7.37‰。人口基數、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生育率、性別比……人口數據的這些統計學特征用來描述人口結構的變化。引導青少年運用數據分析人口的變化,是開展人口教育的前提。

從2022年人口數據來看,我國仍是人口大國,但同時也進入了人口負增長時期和老年人口高增長時期。人口教育是第一國情教育,引導青少年看懂基本的人口統計數據,了解我國人口現狀,懂得人口變化與未來生活、工作、環境等之間的關系,對于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

理性評估,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

清楚表達論證及其語境、有序呈現具有說服力的證據,明白很多問題其實沒有明確答案或唯一解決辦法,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技能。

二戰結束時新加坡人口100萬,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于是,1972年,該國的計劃生育口號是“生男生女,兩個夠了”。但到了1986年,新加坡的口號又變成了“至少兩個,三個更好,如養得起,請生四個?!憋@然,新加坡人口政策的語境已經從關心人口過多可能導致陷入貧困,轉為擔憂限制人口會削弱經濟增長潛力和國力上來了。

人口變化除影響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外,還涉及戰爭、文化、醫療等多種因素。學會評估人口數據,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人們如何生活、怎樣利用土地、對資源有什么壓力等。青少年的人口教育除了關系到學科基本知識結構,還應凸顯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

人文關懷,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人口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作為正在成長的新生代,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青少年人口教育不能僅限于人口科學的基礎知識,還應加強婚育觀、婦女觀等教育。重視人文關懷,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人口教育是個綜合教育過程,在中小學涉及地理、生物、政治、歷史、心理健康等多學科。在我國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加速、國際形勢變化等背景下,基礎教育工作者應結合青少年家庭背景、家庭子女人數、經濟情況、心理特征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發展青少年數據分析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等能力。人口教育,不是強加在青少年身上的某種塑造或加工,而是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獲取能力。對青少年的人口教育,要重在其日常品德的塑造,引導他們激發發展潛能、規范日常行為、塑造健全人格,以應對人口變化帶來復雜性問題的挑戰。

(作者系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教師)

標簽: 數據分析 人文關懷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