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被譽為“史上最強聊天機器人”的ChatGPT引發熱議,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職業或被取代,莘莘學子需要什么樣的學習能力,才能在不久的將來找到施展才華的工作?
判斷力:識別真偽、專業決策
(資料圖)
目前來看,作為一個人工智能軟件,ChatGPT被投喂了海量數據,知識庫非常龐大,但是其準確度還遠遠不夠。它可以非常快速地給出信息,同時也會出現《紅樓夢》的作者是石頭這樣的低級錯誤,評價文學作品也不過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話。因為網絡上本就充斥海量魚龍混雜的信息,甚至因為算法的緣故,一些虛假信息還可能被優先推薦。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軟件加快了人們尋找信息的速度,但識別信息真偽的判斷力變得更加重要。答案的出處是什么,有沒有權威的研究支持,有沒有其他說法?人們需要通過對不同信息源交叉比對,分析判斷出人工智能軟件給的答案是不是正確。而這種判斷力恰恰來自正規、系統化的學習和搜索技巧。
一切軟件和人工智能都是輔助工具,最終作決定的還是人。比如說,醫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診斷一些特定類型的癌癥,但是下診斷的還得是醫生。工具無論多么發達,都依賴于操作的人。
情感力:不可被取代的需求
有人嘗試用ChatGPT寫一篇小學生作文,并混在真正的小學生優秀作文中,結果絕大多數人還是能一眼識別出軟件作文和真人作文。因為軟件寫的文章看起來邏輯清楚、文筆流暢,但缺乏想象力和獨特的情感體察。讓軟件寫一首詩歌,也只不過是利用數據庫生成的一些詞語拼湊的。
軟件在聊天時,也缺乏幽默感,聽不懂雙關語、諧音梗、笑話等,凡是“抖機靈”、腦筋急轉彎之類的問題,軟件都接不上來,只是按照套路化的方式在回答,甚至同一個問題多問幾次的答案都不一樣。
目前來看,這個聊天軟件只是帶有一點人格色彩的搜索引擎,遠遠不能創作出具有強烈情感的獨特文學作品。
創造力:深刻的思想表達彌足珍貴
人類有別于機器,就在于人類獨有的心智結構、有價值觀、有情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創新工場的創始人李開復撰文談到,10種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術所取代的工作,排名第一的就是電話銷售。但銷售和客服大概率不會消失,未來需要的是更深度的支持、面對面的服務和共情能力。同樣,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財經和體育類消息,但不能代替記者進行深入采訪,寫就深度報道。
簡單的匯編信息、重復的工作,不可避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人不可能跟人工智能比拼記憶和手速,需要的是提高認知能力、選擇能力,開發更個人的、情感的、思想性的表達。
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解放人類的生產力,就像蒸汽織布機解放了紡織女工的雙手、汽車代替了馬車,人工智能可以把我們從一些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它不能代替人們去思考、去感受、去愛、去創造。未來,人與人的情感鏈接、深刻的思想、創造性的能力將更為珍貴。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