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從化石葉片“蟲眼”中,首次證實遠古時期植物也有感夜性
(資料圖片)
圖為現生植物葉片在夜晚合攏后被咬出的“蟲眼”。(圖片來源: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
進化雜談
睡眠是每個生命都不可或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不止有人類,還有動物,無論是強壯還是弱小,都需要充足的睡眠。那么,遠古植物是否也有“睡眠”習慣呢?2月16日,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馮卓團隊給出了答案,他們從距今2.5億年的化石中發現了植物愛“睡覺”的秘密。
2.5億年前,植物就開始夜里“睡覺”
在自然界,有些植物擁有一種類似“睡覺”的現象,它們的葉片在白天展開,到了夜晚則會合攏或下垂,而這種神奇的睡眠行為一般出現在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中。1880年,查爾斯·達爾文在其巨著《植物的運動本領》一書中,曾形象地稱這種現象為“植物的睡眠運動”。
葉片的這種周期性運動規律一直備受學界關注,但由于缺乏化石證據,學界至今對植物“睡覺”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知之甚少。而馮卓團隊利用一種獨特的昆蟲咬蝕結構,首次證實了遠古時期的植物也具有感夜性。
研究團隊在采集于云南曲靖2.5億年前的兩種大羽羊齒類植物單網羊齒屬葉片上,發現一種對稱排列在葉片中脈兩側的昆蟲咬蝕結構。而中脈兩側的咬蝕結構在形態和大小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差異,即越靠近中脈或越靠近葉片基部時,中脈兩側的咬蝕結構形態、大小差異越大。
通過與現生植物的廣泛對比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化石昆蟲咬蝕結構,與感夜性植物葉片合攏時被昆蟲取食留下的結構一致,因此提出,大羽羊齒類葉片上的昆蟲咬蝕結構是其沿中脈合攏時形成的,即證實了該化石葉片具有感夜性運動。
研究團隊還發現,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出現于侏羅紀時代,而大羽羊齒類植物早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發生后就完全滅絕了,顯然被子植物出現與大羽羊齒滅絕時間存在近一億年的時間鴻溝。因此他們提出,植物葉片的“睡眠運動”可能在不同植物支系中存在多次獨立起源,代表了一種趨同演化的結果。
植物閉合可讓昆蟲高效獲取營養
眾所周知,植物的生長靠太陽,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這就是光合作用。為了盡可能地吸收光能,植物葉子總是張開的,當夜幕降臨,有些植物的葉子則會閉合,以主脈為軸折疊起來。如豌豆、含羞草、竹芋、紫葉酢漿草、決明花和羊蹄甲等。
這些植物的葉子和花朵每當夜晚就會閉合的特點,為昆蟲高效獲得植物葉子的營養帶來了機會。昆蟲往往會在這些閉合疊覆的葉子上留下啃食的痕跡。
有趣的是,在閉合的葉子表面,昆蟲咬痕有規律可循,啃食孔在葉子主脈的兩則呈現對稱分布。如此對稱的咬痕表明植物夜間的閉合行為,或是說植物也有睡眠習慣。
植物與昆蟲,難分難解的患難“兄弟”
一些植物的感夜性和昆蟲啃食行為,揭示了昆蟲與植物之間存在多種關系。既有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也有單方獲利的情況。
在大多數情況下,昆蟲是植物的捕食者或寄生蟲。針對植物的葉片、果實、種子、花蜜、花粉、汁液等,昆蟲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也隨之多樣,有的由食固體食物轉變為兼食固、液兩種食物或專食液體食物。而昆蟲取食的口器也由咀嚼式口器分化出嚼吸式、刺吸式、虹吸式等多種類型。
植物一方面通過花香四溢的花蕾,吸引昆蟲采蜜,借昆蟲將種子傳播四方,另一方面又演化出了各種毒素和其他防御手段,抵御昆蟲的鉆蛀、造癭或潛葉,在植物體內取食。有趣的是,總有某些昆蟲類群來應對化解。如演化歷史相對短的禾本科植物,生長迅速、植株低矮堅硬且難以咀嚼。為此,昆蟲類就演化出專門吃草的蝗亞目、眼蝶亞科類群。
植物與昆蟲是一對難分難解的患難“兄弟”,即便遭遇了無數次生物災難事件,但總能實現演化的平衡,成為誰也離不開誰的伙伴,并在彼此的競爭中持續數億年,互相成就了對方極高的多樣性,很大程度上共同塑造了當今地球的陸地生態系統。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名譽館長)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