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新要聞】科技繪圖中的缺陷何以阻礙創新發展

發布時間:2023-03-02 09:43:59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

仿樓璹版《耕織圖》中的提花織布機插圖

在中國公眾心目中,那個著名的英國人李約瑟,幾乎成了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代言人;“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曾長期比西方遙遙領先,為什么近代科學卻沒有在中國出現?)近幾十年來更是引發了諸多求解和探討,甚而又爆出這究竟是不是個“偽問題”的爭論。

十幾年前,我在一次會議間隙與曾經擔任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的席澤宗院士聊及這個話題,聽他發了句感慨:李約瑟以一部《中國科學技術史》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客觀上也促成了“我們自己人”對相關研究工作的重視。確實,后來陸續見有多部“我們自己人”寫的中國古代科技史著作問世,盡管,它們皆非李著那樣的鴻篇巨制。近日頗感意外的是,一部填補相關研究領域空白的《中國科技繪圖史——從遠古時期到十九世紀》,竟又是一位“老外”寫的。

這是對中國科技繪圖悠久發展史進行詳盡研究的第一部專著。作者葛平德(Peter J. Golas,1937—2019),是美國著名的科技史學家。他專事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經濟和科技史,曾在丹佛大學講授中國歷史長達35年。書之前言,開篇即道:“在西方的思想認識和著述中,一度大量充斥著對中國科學技術成就的輕蔑之辭。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人們普遍認識到,這些領域的成就正是中國人民及中華文明的豐功偉績之一。在技術領域,受李約瑟及其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啟發,超過兩代人在學術上辛勤耕耘,充實了中國人的發明天賦和廣泛的技術創新才能這一精彩篇章,這在20世紀中葉以前幾乎難以想象。”

《中國科技繪圖史》梳理了從漢代以前的銘文到宋元明清幾代歷史上的科技繪圖的演變脈絡,特別涉及《天工開物》《農書》《耕織圖》等重要中國典籍中的科技繪圖,探討了畫家們的繪畫在農業、工業、建筑、天文、軍事等領域中所揭示的技術變革。此外,通過與同時代的歐洲、日本、朝鮮相比較,剖析了中國科技繪圖的特點及缺陷,進而推測古代中國的文化特質和社會發展。作者坦言,就此書寫作目的而言,最重要的問題莫過于:中國人描繪技術的方法究竟如何影響了中國科技的整體發展?

葛平德的眼光是犀利的。在導論中他就提出了一個人們似乎從未認真思考過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們如何描繪技術?他發現,在前現代時期的漢語中并沒有“技術”這個詞,因而也就沒有“技術”這個概念。那些我們傾向于視為描繪“技術”的圖像,只是一個更大的圖像類別的組成部分,通常被中國人稱為“圖”。那些圖會被視為承擔傳遞廣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載體,而這些知識與技能只有在具有某種“實際”用途的意義上才是“技術性”的。圖的范疇極其廣泛,而且沒有任何整體性的“技術”概念,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雖然創作了大量的技術插圖,卻從未在任何基礎上發展出“技術性圖紙”這一特殊類別的概念。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相當多的學者認為,圖像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比我們曾經認識到的要大得多。換句話說,視覺思維(即對圖像的處理)往往和語言思維(即對文字的處理)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最初,對藝術心理學感興趣的學者率先進行了這些研究。但從科技角度來看,情況也同樣如此。中國科技插圖幾乎沒有促進那種越來越精確的科技思維,而一旦機器達到一定的復雜程度,這種思維就能夠促進科技的進步。

在葛平德看來,古代中國很大一部分的技術性圖繪并不以傳達技術信息為目的,或者說不以傳達技術信息為主要目的。技術性題材的插圖似乎從來沒有成為分析現有機器功能的手段,更遑論發明新機器了;在傳統時代,中國人也從未覺得有必要去嘗試理解機器運行背后的理論基礎。

因此,葛平德得出結論說:中國科技繪圖中普遍存在的缺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創新。“似乎很清楚的是,至少在帝制晚期,中國人更喜歡把他們最好的思想投入到哲學、藝術以及其他美學和學術研究中,而相對忽視了科技。中國的科技插圖見證了這一點。”

標簽: 中國古代 技術信息 相關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