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中西方貿易通道,絲綢之路自開辟以來,各國民族文化交流發生激烈碰撞,從而影響了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尤其促使唐三彩陶器異彩紛呈。
文化交流推動唐三彩發展
(相關資料圖)
到唐代,因絲綢之路帶來多元文化影響,中國制陶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品種當屬唐三彩。
唐三彩為何以“三”命名?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深刻表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三命名表明其恢宏多變、氣象萬千的藝術特征。唐三彩何止三彩,甚至多彩,但統稱三彩器。唐三彩為低溫鉛釉陶器,造型以馬匹、駱駝、仕女等俑為主,生活器皿為輔。釉面多為黃、白、綠,部分器物釉面為紫、藍、黑。二次燒成,素坯先經過1050℃-1150℃素燒,后在胎面刷上幾種低溫色釉,回窯在800℃-950℃的氧化焰氣氛下燒制完成。燒制后,不同色釉互相浸潤,形成自然協調、花紋流暢、絢麗多彩、光彩奪目的藝術效果。
唐三彩融合中西方文化,造型多表現寫實與浪漫特色,生動再現大唐盛世長安城生活現狀、絲綢之路上商旅、駱馬及貨物等。比如“唐三彩駱駝載樂俑”,譽為“駝背上的微型樂團”,表現了西域胡人小型樂隊演奏的生動畫面。
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不僅提升了中國陶瓷捏塑技術、色彩搭配能力、裝飾及燒制技法,而且為推動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形成了全新的藝術設計理念。
唐代陶瓷技藝的東學西漸
唐時期,絲綢之路貿易交流的陶瓷多以唐三彩為主,從而也促進了日本、波斯、新羅等國的陶瓷藝術發展。
波斯三彩,西亞地區特色陶瓷品種,是唐朝與波斯文化交流的產物。波斯三彩器在唐三彩基礎上融入了本地文化元素,但因燒制技術的原因,胎質較粗,吸水率一度達到30%。波斯陶工為實現器物防滲,同時達到唐三彩釉面光彩奪目的視覺效果,采用白色泥漿進行打底處理,待剔刻花瓣紋、纏枝紋、幾何紋等線刻紋樣后,施以多種色釉、透明釉一次燒成。其燒制完成后,流暢圓潤的線條與多彩融合的色釉相輔相成、瑰麗瀟灑,盡顯中外文化魅力。
此外,新羅三彩、奈良三彩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所產生的獨特陶瓷品種。日本、新羅兩國通過派遣使者來中國取經,并將唐三彩制作技藝與本土制作工藝相結合,產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器。新羅三彩停燒后,日本成功燒制了奈良三彩。奈良三彩多以罐等大型器為主,據考古發掘得知,其多作為禮器使用。與唐三彩相比,通過二次燒成的奈良三彩釉料發色不佳,且無釉色交融流掛現象,整體較為粗糙。日本奈良時期陶瓷制作技法較為粗糙,但受唐三彩制作技法的影響有所發展,為后時代日本陶瓷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唐三彩秉承的時代美學思想
唐三彩藝術的發展淵源可追溯至兩晉南北朝。兩晉時期,不同礦物原料燒制后形成的獨特色彩,為工匠藝術創造奠定了基礎,涌現出我國北方白釉綠彩及南方青釉點斑褐彩等裝飾技藝。
隨著絲綢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多元文化融合也為三彩器的藝術注入了全新理念。唐三彩藝術是在唐代萬千氣象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必然與時代精神面貌緊密相連。色彩絢爛的鉛釉陶,體現了漢代強盛的政治經濟環境,美學思想呈現出浪漫、灑脫特征。兩晉南北朝的陶瓷藝術呈現出清新卻又悲天憫人氣息,涌現出西晉青瓷羊尊、青釉蓮花尊、青瓷堆塑罐等作品。唐代盛世的審美風尚則表現了自信而張揚,對比唐代陶塑與六朝陶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雖有明顯的繼承性,但在造型和釉色方面,唐代形成了與六朝截然不同的風格。大色塊艷麗的釉色裝飾三彩,寫實又夸張的造型無不體現熱烈而壯闊的盛唐自然景象。雖然廣泛吸收西方藝術文化思想,但唐三彩本質仍舊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下所形成的道法自然的美學主張、唐代社會廣闊寬容的胸懷,以及強大的文化自信。
唐三彩沿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實現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廣泛傳播,其影響遠至歐洲、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北非等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的代表,是唐以來絲綢之路上璀璨的光華。
(作者系平頂山學院陶瓷學院基礎教研室專業教師、工學博士)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