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如果尼安德特人幸存下來

發布時間:2023-03-23 11:48:2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2010年在德國萊比錫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研究團隊。重建的尼安德特人骨架后邊,有中國科學家付巧妹和她的導師帕博。(付巧妹供圖)

5年前,我的朋友夏志翻譯了瑞典生物學家、進化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研究回憶錄《尼安德特人》,并由楊煥明院士審校。起初此書主要在生命科學領域內傳播,不算特別“出圈”。不曾想,帕博出人意料地獨享了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把這本書也帶“火”了:銷量翻了一番,很快就加印。


(資料圖)

帕博能拿諾獎,自然跟他對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大有關聯。

早在1996年,專事當時還算冷門的古DNA研究的帕博團隊,就獲得了第一個遠古人類——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序列。研究的樣本,是一塊從德國尼安德谷出土的尼安德特人骨骸,首個尼安德特人就是于1856年在尼安德谷發現,并因這個山谷而得名的。通過不斷改進古老遺骸的DNA分離和分析方法,帕博團隊又獲得了首個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序列,并在2010年發表了第一個尼安德特基因組草圖,得出結論說:我們現代人類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從而證明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有過混血。

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在歐洲和西亞成功地生存了大約30萬年。而現代人類的祖先,即智人,則是在大約30萬年前從非洲走出來,向全球擴散的。不過,我們人類首次正式“成為”動物,是在1748年:瑞典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卡爾·林奈在《自然系統》一書中,將我們劃分到一個有親緣關系的動物群組之中——“屬”——并稱為“人屬”,然后又把我們歸入“智人種”。智人是現存的唯一人種。據推測,3萬年前左右,在首次遇上智人后約1萬年,尼安德特人突然就消失了。

尼安德特人究竟是被智人消滅了還是同化了,至今仍有爭議。有推測說尼安德特人的滅絕與缺乏食物和疾病相關,也有可能是是基因突變等偶然事件所致。還有研究指出,尼安德特人的小腦較小,所以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近年來,有很多科學家一直試圖從被認為是智慧源泉的大腦中尋找答案。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其暢銷著作《人類簡史》中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智人與其他人類的不同源于一場“認知革命”。法國古人類學家希爾瓦娜·孔戴米不同意這種看法,并分析說:首先,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曾生活在同一時代,具有相似的技術能力,比如用于制作石器的先進的“勒瓦婁哇技術”和各種物質文化;其次,他們都會講或會使用符號語言(以裝飾和繪畫的形式);最后,盡管尼安德特人的身體特征在許多方面都與智人不一樣,如身材更粗壯、面部更扁平、頭骨更細長,但二者的腦量實際上差不多,尼安德特人甚至更有優勢——直到智人征服整個星球,社會文化的發展才致使智人大腦重構,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通過對比現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科學家發現智人身上出現了大約100種基因突變現象。這些突變的影響在全身各處,尤其在皮膚、免疫系統和肌肉組織中都有體現。但并不能就此認為智人在生物學上比尼安德特人更優越。最后一批“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在歐洲消失后,盡管大約2500個世代已經過去,但現代歐亞混血人平均仍然攜帶了1%—4%的尼安德特人的DNA。這個比例看著不高,但考慮到遺傳侵蝕和那之后發生的數次遷移,還能攜帶這么多基因其實已經相當可觀了。

孔戴米認為,真正將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區分開來的因素,是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或者說是我們的生態行為。尼安德特人和其他掠食者一樣,只會向周邊環境索取維持生存所必需的資源,但其數量遠低于自然能提供的資源總量。相比之下,智人的行為則完全不同。隨著游群數量的增長,智人向環境索取的資源越來越多,危及的物種更是一個接一個——而且很不幸,對地球上的生命而言,這一過程從未停止。

曾經有人向帕博提了一個很“科幻”的問題:有沒有想過,如果尼安德特人幸存了下來,那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帕博是這樣回答的:“設想一下尼安德特人只需要再繁衍2000多代,就可以和我們繼續生活在一起,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尼安德特人是會住在郊區還是住在動物園里?我們會如何對待他們?也許針對尼安德特人的種族歧視會比我們今天所經歷的更加嚴重,因為尼安德特人在某些方面確實與我們有所不同。又或者,在我們身邊還有另一種形態的人類存在,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心胸開闊,而不會像今天這樣,在人類和動物之間進行如此涇渭分明的區分。誰也不知道,但推測一下還是很有趣的。”

這也真是個很有意味的猜想。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