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現場 (受訪者供圖)
科普時報實習記者 朱 璽
【資料圖】
日前,科學教育的創新探索性課題——“科素課堂”在第81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上亮相。圍繞“科素教育的探索之路”這個話題,未來少兒教育研究院科素工作組副主任金玲玲和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展開訪談對話,就科學教育的新概念、新模式、新思路,進行深度剖析與解讀。
在落實“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并指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在金玲玲看來,雙“減”時代,還要進行科學教育“加”法,這一“減”一“加”體現出當前發展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減’是減掉不必要的學科負擔。”劉兵表示,“表面化的疲憊學習戰術已經被證明是達不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的。近幾年科學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比重一直在增加,這是科學教育‘加’法的一種體現。”
培養科學素養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什么是科學素養?劉兵解釋,科學素養不是一個單一構成的詞語,而是一個比較多元、融合性的概念。它不僅包含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了解,還包含了更多對科學學習思想性的探索。
在如何培養科學素養的問題上,金玲玲和劉兵都強調跨學科思維和問題意識。“作為科學的研究對象,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細化的分科,人們為了方便認識自然界從而以特定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才形成了如物理、化學等不同的分科。”劉兵認為,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應逐漸融入學生的科學教育過程中。
金玲玲則強調,如果生硬地加入跨學科概念,只會降低學習效能。“所以‘科素課堂’以項目制課程的方式來實現跨學科。與其說跨學科是學習目標,不如說是過程性特點或工具,其目的是在實踐中,更好地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來構建學生的能力體系。”
劉兵認為,理想的實踐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從最初的預構想,到整體的設計規劃和實施驗證,再形成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他強調,科學教育不僅要實現對知識的掌握,更希望培養學生的認知思維模式。“知識有可能會被遺忘,但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這種思考問題、探索自然的方法,是會沉淀下來的,包括對自然、對世界的價值認知,都將伴隨一生。”
作為“科素課堂全國校園行”首站訪談的關聯活動,浙江省蘭溪市教育局組織了轄區內40余所學校的科學教研員、科學教師,參與了“科學素養實踐導師成長計劃”,集中展開了“新時代背景之下科學素養教育如何落地校園”的實踐學習與研討。
據了解,目前科素課堂項目已在全國100多所學校落地,覆蓋了近50萬名學生,“科素課堂全國校園行”活動將持續開展,為實現“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綜合科學素養的高品質人才”這個目標而不斷努力。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