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自然·通訊》雜志在線發表我國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馬里諾雪球地球晚期中緯度存在海洋真核藻類的宜居環境》,為認識和理解“雪球地球”時期生物如何生存和演化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觀點。
其實,除了“雪球地球”時期的漫長冰期之外,在地球歷史上還有過多次冰期。尤其是起始于約11萬年前、距今1萬多年前結束的末次冰期,則是人類經歷的最后一次大冰期。在這段長達10萬年的時間里,曾數次出現冰川的擴大與縮小的情形,分別對應著氣候的冷暖變化。
末次冰期最盛期發生于距今約2.5—1.8萬年前,當時冰川從南北兩極和高山地區不斷向低緯度和低海拔地區擴張,冰川的范圍在全球范圍內達到了最大,巨大的冰蓋覆蓋了北美、歐洲和亞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對于當時的人類而言,這是一次嚴酷的生存考驗,人類的活動范圍被大大壓縮,獲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狩獵和采集。活動范圍的縮減導致可捕獵采集的對象減少,人類被迫獵取此前不太關注的小型動物、鳥類和魚類,并采集谷類植物的果實。在西亞烏哈魯地區的一個2.3萬年前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多達9萬棵被掩埋在那里的植物,是這個時期的人類有意識地收集利用的結果。
隨著末次冰盛期的結束,氣候開始轉暖,人類不僅開始收復此前被冰川占據的失地,而且繼續有意識地利用某些植物。但在距今1.2萬年前,氣候轉暖的趨勢突然被打斷,這一突發的冰期事件被稱為新仙女木事件。這一時期北美和歐亞大陸包括猛犸象在內的大型哺乳動物大量滅絕,以捕獵—采集方式獲取食物的人類迫于壓力,開始嘗試種植一些可食用的植物,原始農業開始萌動。地中海東岸的黎凡特地區在這一時期開始培育大麥和小麥。葡萄開始在高加索和西亞進入了人類的視野。類似的情形也在東亞的中國、美洲的墨西哥、秘魯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等地出現。
新仙女木事件一直持續到1.15萬年前,它的結束也標志著末次冰期徹底結束,氣候全面轉暖。人類在此前掌握的植物知識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原始農業出現。在約旦河西岸的杰皋考古遺址中,研究人員發現了12萬粒野生燕麥和26萬粒野生大麥種子,它們的生長年代可以追溯到1.1萬年前。數量如此巨大的野生谷物,并不全是野生狀態,而是留有當時人類進行處理的痕跡。正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和選擇,使得不同的植物得以馴化。小麥、粟黍、水稻、大麥、豆類、玉米、馬鈴薯和高粱等植物,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區域逐步被馴化,成為人類文明社會的基石。
除了糧食作物,葡萄也在距今1萬年前后開始在高加索和西亞被馴化。大致在同時期,無花果樹在約旦附近被馴化。稍晚一些時候,桃、李、杏等水果在中國被馴化,橄欖樹在地中海東岸被馴化,人類餐桌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人類第一次從大自然的索取者成為食物的生產者,開始把食物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這是劃時代的變革,而這一過程被稱為農業革命。
可見,氣候變化之于人類也并不全是壞事,而關鍵在于如何應對。
(作者系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