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紀念日的國家。認識土地的價值,與土地和諧共處,不僅是人類的生存之道,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源泉。
土地養育人類
(資料圖)
“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苑也。”具有漫長農耕歷史的中國人,深知萬物土中生。所以,對孩子的土地教育,首先是要讓他們了解我國的土地現狀、國情國策,我國的土地資源具有“一多三少”的特點——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后備資源少。我國現有土地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土地面積僅有世界的1/3;耕地面積列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積排在世界第67位……所以要珍愛土地,保護耕地。
其次,要讓孩子們從日常生活做起,表達自己對土地的尊重。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親手耕種土地,不了解作物是如何生長的。但是,即使現在物質極大豐富,也要教育孩子關心糧食和蔬菜、不浪費糧食、日常學會垃圾分類、去春游秋游時帶走垃圾、去采摘園體驗時吃多少摘多少……這些都是在用舉手之勞表達對大地母親的感恩之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學校和家庭可以多找機會帶孩子親近土地,比如在不同季節帶孩子去郊區走走,認識本地獨有的植物,聆聽雨落在土地上的聲音,觀察麥苗如何在風中搖曳,讓豐富的自然環境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土地療愈心靈
法國著名小說家讓·喬諾在作品《植樹的男人》中,講述了一個男人通過年復一年地種樹,讓荒蕪的土地煥然一新,自己也獲得了強壯的體魄和平靜的幸福的故事。這個故事生動呈現了人和土地相互依存的關系,種樹的過程,不僅是人類在拯救大地,也是人類在拯救自我的心靈,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心的荒地都變成了沃土。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或家長通過和土地的接觸來治療孩子。例如在北京昌平、云南大理,都有家長為幫助發育遲緩或有自閉癥的孩子而建造的小農場。孩子在農場中學習種植、照顧植物,觀察植物的生長并采摘果實作為自己的食物,學習制作果醬。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孩子獲得平靜,同時也能促進其社會交往。
有的特殊學校會讓孩子們自己用泥土砌磚、蓋房子,或者制作成任何自己想要的形狀、玩具。不論是普通孩子還是特殊小孩,童年都喜歡玩泥巴。教育研究也發現,孩子玩泥巴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進化的優勢,因為泥土的可塑性很強,在玩泥巴的過程中可以鍛煉想象力和專注力。醫學專家也發現,很多現代病是因為對生存環境的過度衛生清潔造成的。接觸土地能增強孩子的免疫系統,使其不容易過敏。
土地蘊含哲學思想
中外都有不少作家、藝術家遠離城市,靠山靠水而居,讓身心放松并獲得創作的靈感。
我國自然文學作家葦岸曾在北京昌平的田野里選了一個固定的地點,每到一個節氣,都在這個位置上觀察天象與地況、測量風力和氣溫。“看著生動的大地,我覺得它本身也是一個真理,它叫任何勞動都不落空。”葦岸說。
日本科學繪本作家松岡達英在家鄉的山里創建了工作室,40多年間創作了上百本自然繪本。他說,周圍的池塘、森林,就好像是一個天然的繪本世界,每踏出一步,大自然的一切好像在爭先恐后地說:“把我做成繪本吧。”他說:“大自然無所不在,我可以無窮無盡地畫下去呢。”
土地對中國人來說還具有哲學意義,以大地來象征一個人應該追求的美好品德。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謂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像天一樣發奮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土地,提供給人類源源不斷的能量和創造力。過去如此,未來也將如此。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