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敦煌星圖》紀念封。(中國集郵有限公司供圖)
圖為《敦煌星圖》紀念封。(中國集郵有限公司供圖)
(資料圖片)
圖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銀河系星圖,收錄了大約33億個恒星(局部)。(圖片由作者提供)
飛龍在天馬國馨院士篆刻
余生趣潭
年少時讀《三字經》“三光者,日月星”;曹丕《燕歌行》“仰看星月觀云間”;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歐陽修《秋聲賦》“星月皎潔,明河在天”。還有若干成語:滿天星斗、燦若繁星、星月交輝、月明星稀……描述星空、星圖的詩句成語,使我對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每個人生下來,仰望天,俯察地,觀人物,分遠近,接觸世界,格物致知。天文學是世界上各地區各民族最先發展起來的科學學科。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天象觀測、天文儀器、歷法制定和宇宙論四方面的偉大成就,而天象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動變化,則是天文學的基礎。我國戰國時期就有了《甘石星經》,后來失傳。三國時期孫吳兩晉太史令(天文官)陳卓著作的《甘、石、巫咸三家星官》整理了三垣二十八宿體系。敦煌文書中找到的唐代《星占書》殘卷,記錄了甘德、石申、巫咸發現的星座名稱,并繪有星圖,現統稱敦煌星圖。
敦煌星圖1900年出土于敦煌藏經洞,它是已知最早表示了幾乎所有中國星座的星圖,也是迄今發現的第一張用不同顏色的點來區別星表所列星的星圖。法國天文學家讓-馬克·博奈-比多形容敦煌星圖:“它是天文學歷史上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文獻資料,它描繪的一連串星圖,完整展現了中國的星空中無數的星星和星宿。”而著名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則稱之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科學星圖”。
敦煌星圖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圖,有人認為可能是唐太史令李淳風(公元602—670年)所繪,但最遲不晚于唐中宗時期(公元705-710年)。
敦煌經卷的畫法從12月開始,按照每月太陽位置沿黃赤道帶分為12段,先把紫微垣以南諸星用類似墨卡托投影的方法畫出,再將紫微垣畫在以并極為中心的圓形平面投影上。全圖按圓圈、黑點和圓圈涂黃3種方式繪出約1350顆星。
星圖對于天文學家,就像地圖對于旅游者一樣極為有用,天空也有自己的網格系統來標量天體的位置。地球旋轉時,天空像在沿著相反的方向旋轉。在兩極,天體由于觀察者所在的緯度不同而按相應不同的角度升起和落下。
天體四散分布,從地球上看去它們都包圍著地球。人們把它們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球體,稱為天球。天球上有網格,有南北極和赤道,它們都與地球上的各個部位相對應。譬如,天球的北極對應地球的北極。天球在我們周圍起伏延伸,而星圖卻是平的。這就意味著一些天體的位置會被扭曲。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扭曲,天空被劃分成一個個部分,有點像把橘子切開后再壓平一樣。星圖中大小不同的圓點表示我們看到的天體的亮度,這只是一個大致的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亮度并不表示天體距離我們是遠是近,或是大是小。
使用星圖時將一端對著自己的頭頂,另一端對著南(北)地平線方向。星圖會告訴你此刻可以看到的天體有哪些。南北半球看到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同時因為靠近星圖底部的天體都處于地平線附近,可能因種種原因會看不到。所以在選用星圖時要清楚自己所在的緯度。
根據最近《天體物理學雜志增刊》刊發的論文,天文學家發布了一份包含33億多顆恒星組成的銀河系“巨無霸”星圖,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銀河系的雄偉景象。這份星圖用時兩年完成,對銀河系21400次單獨曝光產生了超過10TB的數據。
這幅銀河系的“千里江山圖”就像是一張同時攝入了30億人,且每個人的形象都清晰可辨的巨大合影。天上的星星真的是多得數也數不清!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