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承古融今的雁門民居

發布時間:2023-09-07 18:05:3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雁門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及其周邊一帶,是典型的富有北方地方特色的民間木結構建筑藝術,屬于漢族傳統手工技藝類別。

圖為山西代縣雁門關邊貿街民居。 視覺中國供圖


(資料圖)

代縣,古稱代州,位于山西省北部。古時候,大多代縣人寧肯省吃儉用,也要將居住的房屋蓋得像廟宇一般,故有民諺:“代州人吃的是草,住的是廟。”走進代縣村落民居,無論是宏偉的梁架、精巧的斗拱,還是精美的門窗雕刻,處處充滿了古樸、典雅的氣勢。這些在別處堪稱藝術的東西,在這里卻是司空見慣,不少普通民居也大多是仿古建筑。

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人自古在江南、京城和“口外”,以及陜、甘、青、新等地經商者較多,因此成為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地區。外界經典的建筑造型、建筑風格、建筑元素由此傳入晉北地區。

晉北地區目前保留的遼代木結構建筑較多。這些建筑與我國唐代建筑的風格一脈相承,比如屋檐出挑進深大、屋角起翹平緩厚重、木構件碩大結實等。這些建筑特征和營造技藝,對晉北地區傳統木結構建筑的營造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是雁門關下楊氏家族的傳統手工技藝。北宋初期,楊家將在代縣鎮守邊關,他們留下的,不只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還有代縣民居那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木結構建筑藝術——這是楊家將鎮守三關時隨軍的木匠所帶來的。他們專門制作兵器、寨堡、城門、關樓,其木工技藝代代相傳,既有傳承又有創新,這在造型設計、使用工具、雕刻繪畫等方面均有所體現。

雁門民居屋頂構造多采用硬山式,房頂有脊,構架和門面飾以木材,大門多采用棋盤式裝飾,為光亮大門或二虎頭大門。建筑主體為木質結構,其中木構技藝又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的主體,其歷史悠久而獨特,建筑文化遺產豐富,直觀展現出了傳統木構技藝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包括扇骨麻花挑角技術及工藝、傳統多層建筑的梁架結構起重運料安裝技術及工藝、傳統建筑的彩畫和塑像技術及工藝。

扇骨麻花挑角營造技藝是建筑翼角的特殊做法,從建筑內部看,其翼角椽的組合形態就如“扇骨”或“麻花”,故此得名。翼角的做法包括了檐椽在轉角處的所有形態,即平面、立面以及由這些形態所決定的構造形式。子角梁和老角梁的尾部扣搭固定在交叉的下金檁上,用一根角梁水平插接在建筑轉角處的金柱上,從交叉的下金檁標高位置到角梁外端的坡度斜面均用“邊角廢木料”墊出。第一根翼角椽的椽尾貼在角梁約2/3長的位置上,之后的每一根椽尾按0.8椽徑的等距依次往后移,所有角椽的尾部都交于搭交金檁的外金盤線上,且疊落在角梁上部。由于所有的翼角椽都是疊落在角梁上,所以翼角無論多長也不會傾覆。這種做法難度非常大,特別是翼角椽尾部要呈現不同程度的扭曲,且必須全部手工制作安裝,結構十分牢固。

多層傳統木結構建筑修繕中經常會用到“偷修”技術,即在不動大木構架的情況下更換柱、梁、枋、檁、板、椽、望板、斗拱和門窗等任意木構件,而整個木構架不受影響。工匠根據不同需要制作出多層木結構建筑中復雜多樣的木構件,構件之間僅憑榫卯結合在一起,榫卯的形狀、大小及相互之間的結合方式也不同。

在代縣境內,楊氏木匠建造的土木結構民房,歷經五百余年風雨侵蝕和地質災害,所建大木架仍能保持完好,足顯其精湛工藝,體現了雁門古建筑堅固、實用、省料、美觀的特點。2011年,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山西楊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獲得“雁門民居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古老的雁門民居正在華夏大地上發揚光大,其營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既是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也是雁門關下楊氏家族閃耀的智慧光芒。

標簽:

上一篇:茶事“第一”知多少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