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追思,給逝去的親人做個內心告別

發布時間:2022-04-10 08:05:0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視覺中國供圖

大耳朵叔叔,您好!

今年的清明節,我格外想念爺爺。上個月,爺爺因癌癥去世,想起他住院期間大小便失禁,我幫他穿成人尿不濕,攙扶著他在走廊里走路的情景,我就心疼得不行,每天渾渾噩噩,情緒低落,沒有食欲。我很自責,爺爺生前總打電話讓我去他那里,可我有時候寧可一個人去看電影,也不想去陪陪他,總覺得跟爺爺沒話說了。聽姑姑說,爺爺的柜子里還藏著很多我愛吃的東西。我每天都陷入到深深的負疚感中。我該怎么辦?

暢流(化名)

暢流同學:

你好!

收到你的來信,我反復讀了幾遍,不經意間也被你和爺爺的親情感動了。爺爺生活的最后時光,你那么溫存地陪伴在他身邊,祖孫之間血脈情深的畫面讓人動容。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當我們的至親突然離去,我們可能在心里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會有各種不適。雖然知道至親已離去,但內心深處卻會本能地否認,希望至親是累了在睡覺,或出門去旅游了。這段否認時期,會因為沒有做好親人離去后的心理預期,出現發呆、情感倒錯、狂躁等反常情緒,生活節奏會紊亂。這種情況一般會持續一周左右。

建議你可以這樣做:幫助整理爺爺的遺物、遺像,或者去曾經住過的老房看看,也可把爺爺去世的信息告訴爺爺身邊的朋友,讓內心的否認變成別人也知道的事實,再去直面事實。但接下來你可能還會出現傷痛與憤怒的情緒,對親人的突然離去產生愧疚、易激惹、自責等情緒,甚至會出現抑郁。這個時候可找親朋傾訴自己想對爺爺說的話,或者給爺爺寫追思日記,把思念的情緒呈現出來,或者嘗試幫助爺爺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吃爺爺留給你的食品,或者繼續幫他照顧花草、寵物等。這個時期,通過做這些事情,你的內心會和爺爺慢慢脫離,逐步完成跟爺爺的告別,去適應新的生活。

生老病死是一個生命的過程。每個生命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和衰老,最后再面對死亡。至親雖已離去,但他希望他生前所愛的人都能更好地活著。

另外,我們還可以按照地方風俗給去世的爺爺舉辦一些悼念活動,祭奠他也是一個內心告別的過程。比如清明到了,不妨給爺爺寫一封追思信吧!

大耳叔叔

案例反思

該同學因爺爺過世沉浸在哀傷的情緒中沒有走出來,并因為之前的行為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情緒明顯低落,思維呆滯,食欲減退。哀傷,是一種復雜的情緒,需要一個心理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共要經歷否認期、情緒傷痛與憤怒期、適應失去親人的生活期和生活重歸正軌這4個時期。但每個人有差異,所經歷的順序和時間也是不同步的。如果我們被其中的某個階段困住,哀傷的過程沒有完成或不完整,那將會轉成持續抑郁狀態。因此,面對至親過世,及時排解哀傷情緒至關重要。

(作者系心理高級教師、國家衛健委心理治療師,從事心理工作近20年)

標簽: 視覺中國 抑郁狀態 面對死亡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