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圓明園防滲之爭》的科普擔當

發布時間:2022-04-11 11:34:02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圓明園防滲事件是一次成功的輿論監督,《圓明園防滲之爭》記述的是關于如何科學對待圓明園這一中華民族乃至人類自然文化遺產的故事。

在信息爆炸時代,作者趙永新將輿論監督報道背后的故事忠實呈現出來,讓讀者既能體驗真實的“防滲之爭”、感受記者的“鐵肩道義”,也在作品中見到了一群堅守真理的學者,讀到了文保和環保知識,讀出了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以圓明園命運喚起共鳴

作者從圓明園的命運入手,用易于喚起共鳴的事物作為發端,是值得借鑒的創作方法。2005年,“多災多難的圓明園平地起風云”,這是當年“歷史最長、波及面最廣、博弈最激烈、影響最深遠”的環保事件。該事件“發軔于環保,終結于環保,但又絕不是一個單純的環保事件”“時隔十多年之后,當我們回望圓明園防滲這面鏡子時,又能從中悟出怎樣的啟示”,這些話語無疑讓讀者對圓明園命運和事件原委產生好奇。作者從自己收到的一封電子郵件和調查采訪中接觸到的鮮活人物開始記述。

文保、環保知識與思考貫穿始終

對圓明園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價值的敘述,貫穿全書。從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殘石斷柱”初始印象,到對這座清朝“夏宮”多一些的了解,再到專家口中的圓明園遺址的自然功能與人文價值,直至對圓明園產生深沉感情,本書讓圓明園完整走入了讀者心中。而在這個過程中,講述了大量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知識,這些知識的講述人是領域專家,原汁原味介紹知識的同時也表達了態度和思考,從而,這種忠實的呈現也成就了一次次引人入勝的科普。

舉例來說,作者全文引用了俞孔堅教授的《善待圓明園遺址》一文,這篇文章介紹了遺址公園、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道德倫理等概念,也提出了深入思考,特別是創造性提出了通過建設一個解說系統(解釋環境的文化意義、生活意義、生態意義),“解說生物、解說群落、解說遺址”“再造一個生動虛擬而非物理的圓明園”。這番思考超越時空,恐怕對于今天所有遺址公園建設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生動呈現科學家群像

寫人物必定是寫故事的重頭戲。書中對學者的描寫是一大亮點。這些人物中,有些是提供線索并共同暗訪的大學老師;有些是與作者多次會面的采訪對象;還有些只是在聽證會上的發言人;甚至還有的人物是文中引用名作的作者,本書都選取了頗具人物神韻的照片作為人物出場時的配圖,記錄他們的原話,客觀描摹對他們的印象,人物因而顯得立體而真實,也因真實而更生動起來。人物特點雖然各異,但學者們的身上都透出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他們“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彰顯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懷與擔當”,也體現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家精神。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的“柏木丁”,可以看作是對這些人物精神和自身內心追求的隱喻——默默支撐園林的“英雄”,恪盡職守,對歷史負責。

用科學與理性講故事

講故事特別容易引人感觸,本書講故事的方法是忠實記述。這種記述是客觀的,但不是簡單鋪陳,對情節的選擇凸顯出故事張力。故事中,作者一波三折的采訪歷程是明線,圓明園跌宕起伏的命運是暗線,明線的微細和暗線的宏大經常交織在一起,呈現出歷史的長度、現實的寬度和細節的深度。步入其深處,能夠見到讓人眼前和心底都為之一亮的“勝境”——科學與理性:學者們對待是否拆除防滲膜的科學求真,記者客觀報道正反兩方意見的中正求實,古人設計圓明園的科學思想……

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慎終如始,當初的輿論監督和今日的記述都會為保護文明遺跡、促進社會進步、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留下亮色。(作者系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副編審)

標簽: 輿論監督 文化遺產 科學思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