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獲得真正的快樂,要平衡好兩大因素

發布時間:2022-05-09 13:47:1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視覺中國供圖

大凡人們歷經的種種不快,皆出自心中。而不快的原因大多是自己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或者結果與預期有較大差距。可見,欲望是產生痛苦的原因,欲望越激烈,滿足欲望的心情越迫切,就越會努力去達到目的。通常情況下,這種由內心欲望產生的需求,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發明創造之母。但不同的欲望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總體上看,人類的欲望可以分為物質和精神兩種最基本的類型。實驗和經驗都表明,物質上的滿足,可以獲得暫時的快樂,而精神上的滿足,可以獲得相對持續的快樂。這樣,如果對物質的追求不能適當加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經常持續得到滿足的刺激,就會使自己在大部分時間里都處于不愉快的狀態。因此,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學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物質欲望,而不斷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和明白,但要做到卻不容易。其實,欲望不能無,也不能太強烈。讓人欲望全無,既不現實,也不利于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畢竟,不管是生物學的生存法則,還是利益社會的生存需要,無處不存在競爭。惟有競爭,才能進步,才能完善自我。所以,欲望不能沒有。但是,欲望又不可無度,否則,就如逆風執炬,有自焚己手之慮。可是,怎樣做到有度呢?如何才算有度呢?

首先,要克制物質上的欲望,追求精神上的愉快。所謂克制物質上的欲望,主要指在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提倡追求高尚的精神情操。怎樣才算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呢?雖然不同的個體標準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但一般來說,生存需要就是達到小康水平,發展需要則包括人的再生產和社會的再生產,則要順其自然,不要太刻意追求,這樣就不會陷入為滿足欲望而奮斗的苦勞中。

當然,欲望如何算過度,則是個復雜的問題,取決于一些條件,是根據已知條件求解的過程。這些條件主要包括:你個人的能力,如受教育情況,智力、體力的先天條件;家庭背景,如地位、財產、能夠給予的幫助;必須承擔的義務,如撫養家庭成員、實現社會責任等。對于精神上的欲望,則是指從做事情中得到的愉悅程度。一般來說,為他人服務、做事,是一個愉悅的體驗和過程,為社會做事,得到人民的尊重,也能夠得到愉悅;救助弱者,得到的愉快程度更大,而為理想奮斗、為信仰貢獻,則可能達到最大的精神滿足。因此,快樂的來源在于物質上的付出,而不在于獲得,當然會在精神上有獲得,那就是愉快。

其次,要明白物質和精神的相互轉化關系,促進兩者之間的轉化。物質上的欲望與精神上的欲望滿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函數關系,該函數所描繪的圖形應該是一條拋物線。欲望滿足的初始階段,隨著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愉快程度也會上升,但逐漸地,隨著物質上滿足程度的增加,精神上的滿足程度開始遞減。達到拋物線的頂點以后,隨著物質上的獲得、滿足的上升,精神上的滿足和獲得開始下降,直到出現負數。所以,正確處理物質和精神、感覺和知覺等關系,促進物質和精神之間的相互轉化,尤其是在物質豐富以后,促使物質向精神的轉化,是人生獲得幸福、個人獲得快樂的秘訣。

標簽: 發展需要 一般來說 相互轉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