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今年高考甫一結束,一篇名為《苦練本手,方能妙手隨成》的文章迅速走紅——據稱此文是百度研發的“數字人考生”度曉曉完成的,于是關于AI(人工智能)的話題,再次刷屏。
一般認為,人工智能只是一個工具,而工具自身不會有價值,除非它有確定的應用場景,能夠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成本節約或體驗改善。目前發展人工智能的尷尬之處在于:缺乏合適的應用場景——從這個角度來講,開發出類似于度曉曉這樣可以寫作的機器人,甚至可以寫詩的機器人,似乎就拓展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
(資料圖片)
但讓機器人來做詩,這事兒靠譜嗎?機器人寫詩能超過人類嗎?
這不禁讓我想起五年前,我受邀參加央視一個節目的錄制,以“詩人”的身份,“有幸”與清華大學研發的會寫詩的機器人,一起同臺比賽,進行了一場有關寫詩的“人機大戰”。
那次比賽,除了我以外,其他參賽的詩人包括:某屆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中國詩詞大會的一位明星選手、一位中文科班出身的詩詞才女、一位天涯論壇上的網紅詩人。為保證比賽的專業性,節目組邀請了中華詩詞學會的理事魏新河先生作為學術顧問與點評老師,央視主持人張騰岳作為現場主持人,央視另一名主持人龍洋和歌手胡海泉作為現場解說嘉賓,某航空公司50名空姐作為圖靈測試的觀察者。
我們五個人“代表”了人類,而我們的對手呢,是“九歌”。舞臺上被稱為“九歌”的,其實是一款寫詩軟件,或稱為寫詩機器人。比賽當天,我們對它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由清華大學一支AI研發團隊,在兩年時間中,往計算機里輸入了30多萬首唐朝以來的古詩,讓“九歌”深度學習。據說它已經學會創作詩歌,可以和人類比賽寫詩了??
在比賽的第一個環節,經與魏新河老師交流,主持人張騰岳宣布以李商隱的名句“心有靈犀一點通”為首句,進行集句,要求創作一首七絕。
比賽任務公布后,我們每個人都一邊醞釀詩意,一邊在記憶里搜尋符合押韻、涵義關聯、承接自然的古人詩句,以確定接下來的三句,然后與第一句合在一起,形成一首完整的七絕。5分鐘的準備時間很快就到了,我們通過PAD把完成的集句,發送出去。接下來,我們都轉身注視著舞臺上的大屏幕。
這時,屏幕上已出現了6首以“心有靈犀一點通”為首句的七絕——我們五個人的和“九歌”的。我首先發現了自己的那首絕句,然后再依次默誦了其他5首——我知道,這里面肯定有一首是九歌寫的。
我一心想找出九歌的作品。但我承認,讀完幾遍之后,我依然沒有理出頭緒。因為那些集句里的詩句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句,一首首詩整體來看,各有特色,沒有看出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場下的觀察者——空姐們都議論紛紛,猜測哪一首可能是“九歌”寫出來的,魏老師、主持人、嘉賓們則在一旁機智地進行點評。
開始打分了!
6首詩對應的分數交替上升。最后,其中的一首詩得到了最高分——不是我的,但當時我也不確定,它的作者是“九歌”,還是其他四位詩人之一?嘉賓、觀察者開始交頭接耳,進行猜測。
結果終于出來了!那首得分最高的詩——被觀察者們認定為最可能是“九歌”的作品,其真正作者是某屆詩詞大會的冠軍。
結果出來后,我們有些驚訝,一起向那個秀氣的女孩揮手作別,為她提前離開舞臺感到可惜。這也意味著,“九歌”在第一個環節中,通過了圖靈測試。留在臺上的我們,心情略感復雜:既慶幸自己沒有被觀察者挑中,同時也為那個女孩感到遺憾,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都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需要為捍衛人類的榮耀繼續作戰??
很快就進入到第二個環節。這時魏老師提議,讓場上剩下的四位詩人和“九歌”,以“靜夜思”為題,寫一首五絕。
留給我們的時間依然只有5分鐘,場上很快就安靜下來了,我們開始了創作。5分鐘后,舞臺的屏幕上出現了五首五言絕句。我轉過身,仔細地看著這些詩。
哪一首可能是“九歌”寫的呢?
我來回默誦了幾遍,終于把目光聚焦在其中的一首。那首絕句,押韻、平仄等都毫無問題,用詞頗為古雅,初看一眼,覺得很出色,把夜晚的寧靜刻畫得很好。但是慢慢地,我似乎能感到這首詩背后寂靜的冷:仿佛是把一些與夜晚相關的字與詞,以似曾相識的方式進行了組合,卻又難以領會它確切所指,像是一幅沒有生機的水墨畫??
難道它就是“九歌”——這個懂格律但不懂情感的機器人寫出來的?
觀察者的投票開始了。起初,五首詩的得分交替上升。但是不一會兒,我猜測的那首詩的得分開始更快地增加,逐漸超過了其他四首詩。
最后的結果出來了。果然,得分最高的那首詩的作者,就是“九歌”!這意味著,“九歌”沒有通過這一輪的圖靈測試,也意味著我們4個人取得了第二輪的勝利,也是最終的勝利!我們場上的四人快樂地擊掌相擁,慶祝勝利!場下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相信,這是在慶祝,我們代表人類,打敗了機器人!
(作者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