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叔叔您好!
我是校話劇社的社長,在一次匯演預賽中,我發著高燒參加比賽,中途忘記了臺詞,導致社團以1分之差錯失決賽,我自責不已,但同伴們卻并沒有埋怨我,反而覺得我像英雄,得到了大家格外的關心。從這以后,再有比賽,我總是想著要是出點意外就好了,這樣不管比賽的結果如何,都不會被埋怨。
(相關資料圖)
現在,在一些重大比賽或考試前,我總是希望生一場病,這樣就不用擔心比賽結果或成績不滿意會讓我受到責備。平時生活中,我越是覺得完成不了的事情,就越會用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來麻痹自己、浪費時間。有時候會上網閑逛,有時候會看一些閑書,干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并把這些當成未完成主要任務的合理理由?,F在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我又想找N多個理由打“退堂鼓”。老師,我意識到這是我的心理出了問題,我該怎么辦呢?
曉鈞(化名)
==================================================
曉鈞同學:
你好!
感謝你的信任!你信中提到的這樣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心理學上叫“回避性體驗”,我自己有一段時間也有過這種情形。有時為了表現更加完美,維持一些正面的自我評價,在我們覺得不能優質地完成某項任務或無法保證完成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時,為了避免這種可能的失敗對自我價值感的損毀,我們往往會采取一些自我保護的策略,使自己可以避免這種潛在的危險。
像你剛剛提到的,希望在重大比賽或考試前生病的這種“自我設障”心理,也是一種自我止損的保護策略,這種保護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因此,很多人在面對這樣的情形時,都不會意識到這是自我設障心理在作祟,因而常常自責。你能對自己的異常行為有覺察力,并意識到這是心理問題進而尋求改變,老師先給你點個贊!
一般情況下,面對失敗,人們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這樣就可以避免將失敗歸因于個人智力水平或能力高低。而自我設障的行為一方面能夠讓個人在面對失敗時,心安理得地規避指責、維護對自身的正面評價;另一方面,一旦成功了,又可以表明個人沒有盡全部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從側面證明了個人超群的能力,自然也會獲得不少的贊許,達到自我需求的效果。
如果我們經常在關鍵的時候改變主意,并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那很可能就是產生了自我設障行為。雖然自我設障的行為具有暫時維護自我價值感的短期效益,但某些情況下,這種行為會讓自己錯失機會,而且還有可能令別人感覺不可思議,使自己人格受辱。更嚴重的是,長期自我設障,會使自己經常處于被動的境地,最終必定損害其自我價值感。所以自我設障不是面對困境時正確的應對方式,而是一種消極的、逃避式的策略,是一種自我麻痹的行為。
要克服自我設障的心理和行為,首先要理解導致自己成敗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進行歸因訓練,增強對未來成就與結果的合理期待。
其次,學會接納自我,調整不合理信念。如果有不合理信念,往往會妨礙心理與行為的恰當反應,所以要改變原有的認知和行為,積極地進行認知矯正,接納現狀的自我,進而減少自我設障。
再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當心情壓抑的時候,可以向親人、朋友傾訴獲得幫助。學會適當示弱,不懼怕自己的不完美,讓別人給自己一個合理的期待,創設一個良性的自我支持系統。
最后,要學會進行自我肯定,能承受外界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評價。自我肯定包括認知訓練和行為訓練,面對結果,找到積極驅動力,長期堅持下去,會形成自我肯定的觀念與行為。
慢慢練習,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大耳叔叔
=====================================================
案例反思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遇到困難時,不會正確地分析困難的原因,常常用其他看似尋常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無助和退縮行為,為自己未達到預期的結果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以保全自己的“面子”。這些都是無意識的思想和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只有真誠地面對自己,真正學會接納自我,去發現那些我們未曾意識到的自己,突破自我設障,這樣才能得到收獲和成長。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心理高級教師、國家衛健委心理治療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