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普時報訊(記者陳杰)8月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為弄清大角鹿(Megacerines)腫厚的下頜到底有何功能,選取了駝鹿、水牛和家馬(Equus caballus)三個現生的大型食草動物與腫骨中華大角鹿的下頜進行對比,推測出大角鹿的食性與水牛和家馬相似,具有取食富含纖維的草的潛力,而這與其腫厚的下頜骨形態有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古生物學國際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
腫骨中華大角鹿(A),駝鹿(B),水牛(C)和家馬(D)的下頜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大角鹿是分布于歐亞大陸的中新世晚期-全新世的鹿科動物,擁有標志性的碩大鹿角,是化石中的明星物種。大角鹿的下頜普遍存在腫厚現象,尤其是周口店第一地點的腫骨中華大角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下頜骨水平支橫截面近似圓形。大角鹿腫厚的下頜到底有何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大角鹿腫厚的下頜是為了儲存鈣質,以供碩大的鹿角每年的脫落與生長。然而,雌性大角鹿并不長角卻也擁有腫厚的下頜骨;駝鹿同樣擁有碩大的鹿角,但其下頜卻十分纖細,因此,儲存鈣質這一假說尚存疑問。下頜骨主要的功能是咬合和咀嚼,其形態經常被作為推斷食性的重要依據,據此另一種觀點認,大角鹿腫厚的下頜可能有利于承受更大的外力,與取食偏硬或富含纖維的食物相關。為了證明后一推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采用有限元方法進行了力學分析,發現在模擬咀嚼試驗中,現生駝鹿的最大von Mises應力(標志結構破壞的等效引力)和應變能遠高于其它三者,水牛和家馬下頜骨的對應值很低且二者不相上下,而大角鹿下頜骨的應變能甚至略低于水牛和家馬,最大von Mises應力也與后兩者接近。
據此,研究人員推測大角鹿的食性與其腫厚的下頜骨形態有關。此外,各物種的下頰齒的應變能與其齒冠高度呈現一定負相關性,但大角鹿作為低冠齒動物,其應變能遠低于駝鹿,這可能得益于其腫厚的下頜骨分擔了更多的外力。
對于大角鹿族食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產自歐洲的Megaloceros giganteus,有人在其臼齒縫隙中發現蒿屬植物殘留物,該類植物富含鈣和磷,可為其碩大鹿角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類似植物在周口店第一地點也有發現,比如杜乃秋等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的鬣狗糞中提取出了植物孢粉,發現了富含鈣和磷的蒿屬和樺屬等植物。本研究推測,腫骨中華大角鹿可能會有選擇地大量取食這類植物以補充每年鹿角脫換所需的營養物質,不過這一假說還需進一步驗證。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