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警惕5歲以下兒童健康“第一殺手”——呼吸道合胞病毒
科普時報訊(記者項錚)目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已成5歲以下嬰幼兒健康第一“殺手”,全球每年有3310萬感染,其中約有10%嬰幼兒因此住院,近6萬因RSV感染而死亡。絕大部分的重癥病人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記者自8月1日召開的“2022嬰幼兒下呼吸道疾病教育科普活動”上了解到,在全球范圍內,RSV是導致1歲以下嬰幼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病因,嚴重危害嬰幼兒的健康。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不僅加重原有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也有可能引起反復哮喘,留下后遺癥,已成為近年來新手父母和家庭越來越關注的疾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病毒,由于受RSV感染的細胞會融合在一起,形成類似“合胞體”的大細胞結構,因此RSV被形象地賦予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名稱。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傳染科主任曾玫教授介紹,兒童早期RSV感染臨床表現為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如鼻塞、流涕、咳嗽和聲音嘶啞等,往往伴有發熱。RSV初期癥狀容易與感冒等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隨著病情進展,RSV感染患兒可能發展為下呼吸道感染,如咳嗽、喘息,進一步加重后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呼吸費力、喂養困難和精神萎靡等癥狀。除了呼吸系統疾病,RSV感染還可能導致其他系統病變。心血管受累可出現心肌損傷、右心功能不全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能出現中樞呼吸暫停、癲癇、RSV腦病、RSV腦炎、RSV腦膜炎等。
曾玫表示,對于肺部正處于關鍵發育期的嬰幼兒來說,RSV的感染可能還會帶來長期的不良影響。嬰兒期RSV感染的患兒出現哮喘的概率是健康嬰兒的4倍。早產兒、合并先天性心臟病、患唐氏綜合征、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患兒RSV感染后臨床表現往往更重,出現呼吸系統后遺癥的比率較高。常見的表現為持續喘息或哮喘、活動耐力下降等,肺功能受損的影響或可持續十年以上。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RSV是全球嬰幼兒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該病毒在所有年齡段都會引起感染,且小嬰兒感染和出現嚴重疾病的發生率最高。”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市兒科研究所感染與病毒研究室主任謝正德介紹,在我國,RSV高發于冬春兩季。“每年9月,我國北方天氣轉涼后RSV開始增多,流行季持續到次年3、4月份。”謝正德告訴記者,“目前,RSV沒有特異的疫苗,單克隆抗體藥物正處于研發階段。一般來講可以用非藥物干預措施,RSV可通過飛沫、接觸傳播,所以建議通過戴口罩、洗手、房間通風、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等手段預防。如果家人有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比如打噴嚏、流鼻涕等不適,最好離小嬰兒遠一點,減少寶寶與病毒的接觸。” 據了解,國內已有RSV長效人源單抗的研發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近期針對嬰幼兒群體RSV預防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將在多地開展,臨床招募工作即將展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