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焦點快報!探尋唐詩中的中藥之美

發布時間:2022-08-24 09:33:3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唐詩是中國五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唐代詩人常常以物為載體,以物寄情,以物言志,以物詮釋人生,如此詩句俯拾皆是。詩人吟詠的對象包括蟬、紅豆、菊花、蓮、桑葉、木槿花、牡丹、桃花等,而這些“物”也都有自己獨特的中藥藥性。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唐代詩人虞世南在《蟬》中,借蟬言志,禮贊人格之美。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在獄詠蟬》也有詠蟬詩存世,寄托遙深。蟬除了是詩人托物言志的對象,還有治病救人的中藥價值。《本草撮要》中記載:“功專發散,除風熱,發痘疹,退目翳,中風失音,催生下胎。”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詩人王維在《相思》中勸君“多采擷”,因為“此物最相思”。傳說古代一婦人在村口大樹下苦等戍邊的戀人,朝思暮盼卻不見歸來,啼淚帶血而死,大樹因此結出鮮紅的種子,恰如血凝,后人便以紅豆寄托相思。藥用的“紅豆”一般是指赤小豆,為豆科植物赤小豆和赤豆的種子,可藥食兩用。其性甘、酸、微寒,歸心、小腸、脾經,具有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多用于治療水腫、淋病、便血、癰腫等。不少飲食中常加入紅豆,營養豐富。


(相關資料圖)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詩圣杜甫在《秋興八首》中表達了他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在《菊花》中也吟出生花妙句。菊花,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生活中常見有菊花茶、菊花粥。《日華子本草》中記載:“治四肢游風,利血脈,心煩,胃膈壅悶,并癰毒、頭痛,作枕明目。”《名醫別錄》中記載:“味甘,無毒。主治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采潮”,劉方平在《采蓮曲》中寫出了采蓮女的勞動本色。荷梗微苦,性平,入肝、脾、胃經,用于中暑頭昏、胸悶、氣滯。《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通氣舒筋,升津止渴,霜后采者,清熱止盜汗,行水愈崩淋。”蓮房性味苦、澀、溫,歸肝經。消瘀、止血、去濕。《本草綱目》中記載:“蓮房入厥陰血分,消瘀散血,與荷葉同功,亦急則治標之意也。”

“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唐彥謙在《采桑女》中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會現實。在《本草求真》中對桑葉記載:“清肺瀉胃,涼血燥濕,去風明目。”《本草綱目》中記載:“桑葉乃手、足陽明之藥,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止消渴。”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于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頭暈眼花、目赤昏花。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于鵠在《巴女謠》中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閑雅的巴女放牛圖,里面的木槿入夏開花,花有紅、白、紫等色。木槿花味甘苦,性涼,有清熱、利濕、涼血之功效。木槿花蒸蛋是一道美味佳肴。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唐代才女薛濤在《牡丹》中將牡丹擬人化,傾訴衷腸。牡丹花味微苦、淡,性平,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癖之功效。牡丹花銀耳湯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在《題都城南莊》中用“人面”“桃花”作為貫穿線索講述了一個珍貴、美好的回憶。桃花有美容作用,源于花中大量的營養物質,可擴張血管,疏通脈絡,潤澤肌膚,促進人體衰老的脂褐質素加快排泄,能有效地預防黃褐斑、雀斑、黑斑。《千金方》中記載:“桃花漬酒服之,好顏色,治百病,三月三日收”。

探尋唐詩中的中藥之美,可以讓我們在流傳千古的經典詩句中感受中醫藥文化。

(第一作者系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第二作者系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服務學會中醫康復保健產教融合分會會長,第三作者系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室秘書)

標簽: 唐代詩人 美味佳肴 中醫藥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