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每日時訊!三秋防病正當時

發布時間:2022-09-04 15:41:12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秋天氣候多變,秋風送爽也送病。在這個“多事之秋”,人們需要加強自我保健,根據三秋氣候的不同,防范各種時病。

初秋要防腹瀉和蚊媒傳染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道抗病能力減弱,若有不慎,即可發生腹瀉。秋季腹瀉主要有兩種,一是由菌痢、食物中毒、霍亂、傷寒等腸道傳染病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瀉,一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嬰幼兒腹瀉。前者可見于各個年齡組,而后者則主要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秋后,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嬰幼兒要加強養護,尤其是飲食調理,并注意氣候寒熱變化,加強體格鍛煉,增強體質。發生腹瀉之后,應及時就醫。

秋涼之后,略顯溫熱潮濕的氣候,為蚊子的孳生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因而,秋季也是蚊媒傳染病的高發季節。由蚊子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瘧疾。乙腦主要侵犯兒童,若不及時救治,可危及生命,而且預后較差。瘧疾俗稱“打擺子”,發作時有典型的發冷發熱癥狀,但發作無規律的惡性瘧疾危害更大,嚴重者可致死亡。預防蚊媒傳染病,關鍵在于徹底消滅蚊子。進入秋天以后,要注意凈化周圍環境,搞好室內外衛生,斷絕蚊子的孳生之地。夜間在室內要充分利用滅蚊器滅蚊。同時,外出也要保護好皮膚,嚴防蚊子叮咬。

仲秋要防過敏和秋燥癥

在秋高氣爽、繁花似錦的黃金季節,還容易發生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花粉癥、支氣管哮喘等。這類發生在秋天的過敏性疾病,癥狀與春天發生者相同,均是由于接觸空氣中的各種過敏物質引起。在此時節,既往有上述過敏性疾病的患者,要多加小心,注意自身防護,避開致敏原,避免吸入刺激性氣體及塵埃等,并留神氣候變化。一旦發生過敏反應,應及時進行抗過敏治療。

此外,伴隨自然萬物干枯萎黃,人體也表現出“津干液燥”的秋燥癥征象,如口鼻咽喉干燥、皮膚干裂、大便秘結等。應從飲食上進行調理,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蘿卜、番茄等新鮮果蔬,以養陰潤燥。秋燥甚者可用中醫名方“增液湯”——生地、麥冬、玄參、甘草各10克,水煎代茶飲。

晚秋要防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病

晚秋時節,冷空氣過境,常有寒潮侵襲,寒冷刺激可使鼻黏膜毛細血管收縮,并導致氣管、支氣管痙攣,可引發包括感冒在內的鼻炎、咽炎、氣管與支氣管炎、肺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此時要加強身體鍛煉,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及時增添衣物,注意保暖,多飲水,避免塵霧等對呼吸道的刺激,并調整好飲食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

此外,冷空氣還能引起心、腦動脈血管痙攣收縮,導致血流減慢,血液粘稠度增加,使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患者發生中風。對此,應引起高度警惕,加強御寒,特別是氣溫驟降時,避免冷空氣的刺激,注意休息,防止過勞,合理飲食,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和不良情緒干擾,備好急救藥品。

除此之外,這個秋季還要繼續防范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本屬于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但由于病毒不斷變異,目前仍在全球大流行。預防新冠肺炎,接種疫苗無疑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其次,從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的角度講,繼續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少聚集、保持社交距離、注意通風透氣等基本防疫措施也非常重要,不容懈怠。

(作者系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標簽: 副主任醫師 心肌梗塞 動脈血管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