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我們就要迎來教師節。今天咱們就說說“教師”兩個字的來歷。
“教”字的甲骨文實在太形象了,我們看它以前的字形:左邊是“爻”和“子”,右邊是“攵”。“爻”其實就是算數用的小棍兒(古稱算籌),代表了古代教學的內容;“子”就是小孩兒,代表教學對象是孩子;“攵”是一只手拿著教鞭,代表著教學方法。所以 “教”字本身就把教育的三個要素都涵蓋了。
跟“教”相對的是“學”。甲骨文的“學”由表示算籌的“公式”、擺弄算籌的雙手“公式”和表示房子的“公式”組成。這不就是學習的場景嘛!
【資料圖】
在“學”的金文中,房子中加了一個表示小孩的“子”,有的還多了一個表示手拿著教鞭的“攵”。學習的場景更豐富了。
如果把金文“公式”里面的雙手和房子去掉,就成了“公式”,說明我們祖先很早就意識到“學”中有“教”,將經驗傳授給受教育者,學習才能更加高效。
金文的“公式”逐漸演變成了繁體的“學”,又簡化成了現在的“學”字。
再來說說“師”,師其實是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單位,在古代,五個人叫“伍”,五個“伍”是“兩”,四個“兩”是“卒”,五個“卒”是“旅”,五個“旅”就是 “師”,五個師叫 “軍”。那一個師到底有多少人呢?兩千五百人。后來“師”泛指軍隊,比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個師確實是不少人呢,所以后來引申為眾人,比如“興師動眾”。眾人匯聚的京都被稱為“京師”。輔佐國君、教化眾人的長官也叫“師”,師就成了官員。后來把掌握專門知識或者擅長某種技藝的人也叫“師”,比如“琴師”“廚師”等。又引申為傳授知識、技能的人,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年紀老、輩分尊的傳授學術的人,就被稱為“老師”,韓愈《施先生墓銘》:“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現在是對教師的尊稱,不管年紀多大,都是“老師”。
說到老師,那必須說說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之前,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創辦了私學,招了好多學生,讓平民子弟也能受教育。孔子曾經在杏樹林里給弟子們講課,累了就坐在杏樹下用土堆成的平臺上休息。這就是“杏壇”的由來。后來人們用“杏壇”來代表聚集講學的場所。
我們常常形容老師“桃李滿天下”,這來源于一個故事。古時候,魏國有一個大臣叫子質,因為犯錯被罷官,只能離開魏國。后來他遇到了一個朋友,就向朋友抱怨:“唉,我以前栽培過那么多人,結果我落難了,他們一個幫忙的也沒有!”朋友說:“你春天要是種下桃樹和李樹,到時候就可以吃到甜甜的果子。可你要是春天種的是帶刺的蒺藜,那不但吃不到果子,還會被刺扎到。你以前栽培的都是些溜須拍馬、品格低劣的人,他們怎么可能幫你呢。”子質聽了,恍然大悟,后來他就開設學館,嚴格選拔學生,好好教導他們。過了些年,子質到各國游歷,走到哪兒都有自己的學生,他們都特別優秀。子質自豪地說:“我可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后來,人們就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老師有很多優秀的學生。
到了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重用狄仁杰為宰相。狄仁杰推薦了很多人才,這些人非常有才干,很多成了名臣。有人就恭維狄仁杰說:“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出自您的門下,您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師說》,專門講老師的。他說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就是說,老師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老師還會解決學生的困惑。在成長的路上,如果有好的老師指引,就不會走歪。這就是人們尊敬老師的原因。
我們現在依然提倡尊師重教,所以才會設立教師節。為什么會定在9月10日呢?因為這時候新生剛剛入學,在新學年的開始,就應該記住老師的辛勤和光榮。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委員,文學博士,“三千字”品牌聯合創始人)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