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最新:同一個祖先 不一樣的后代

發布時間:2022-10-17 15:41:1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在科學咖啡館活動上,張勁碩對關于動物的錯誤認知進行辟謠。張英賢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5億到45億年前的地球,在見證過數萬億次雷電的釋放后,終于產生了生命必要的化合物,生命之樹從此萌發、繁衍……在漫長的時間旅程中,一些新物種不停地出現,而一些已有物種不斷地滅絕,形成了多樣性的物種。現代動物的祖先長什么樣子,誰與誰又是遠古時代的近親,動物學家們不斷地在時間的褶皺中探尋幽微。

近日,在以“我們弄錯了的動物知識——蹄兔非兔象鼩非鼩”為主題的第58期科學咖啡館活動上,科普專家講述了生命起源與動物系統分類,以及現實中大眾對動物的認知誤區等知識,為與會嘉賓與網民帶來一場有關動物的趣味分享。

動物“認親”超乎你的想象

假使我們為動物舉辦一場認親大會,以尋找共同的老祖宗,結果或許會讓不少人感到驚詫。

象鼩和蹄兔是生活在非洲的動物,它們體型雖然較小,但都是大象的近親;河馬、鯨和海豚樣貌差異較大,實際上卻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系;老鼠與蝙蝠頭部長得有幾分相似,其實是兩類不同的物種……

你是否對這些動物的親緣關系感到匪夷所思?實際上,生存在當今地球上的約1000萬種生物都源自約40億年前的一個共同祖先,這個祖先物種不停分化,形成新的物種。

據中科院動物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勁碩介紹,2011年梅雷迪思等人發表在《科學》上的《關于白堊紀陸地革命和白堊紀——古近紀滅絕對哺乳動物多樣性的影響》的研究內容顯示,哺乳動物的分類分為3支,分別為卵生哺乳動物、有袋類哺乳動物、胎盤哺乳動物。

“根據該研究繪制的動物進化譜系,我們知道了蹄兔和象鼩在進化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大概在6000萬年前,蹄兔的祖先和大象的祖先開始分化,最終帶來了兩個不同的分支。”張勁碩說,正是得益于科學系統的動物分類系統,人類對整個生物世界的演化進程有了更為清晰、深入的認識。

這些“常識”其實都是誤讀

生活中,大家口耳相傳的一些動物常識,不見得完全正確。

《松鶴延年圖》家喻戶曉但并不科學,鶴的爪子很短無法抓住樹干,冬天并非其繁殖期,鶴也不會成雙成對地出現;牙簽鳥被世界多地稱為鱷魚的牙齒護士,實際上鱷魚的牙縫很寬大,完全不會被食物殘渣塞住;《狼圖騰》文學作品刻畫了牧民與草原狼之間的故事,其實狼多以家庭為單位生活、覓食,很少結群生活;斑羚飛渡的故事屬于虛構;一只雄性鴛鴦一生中會與好幾只雌性鴛鴦交好……

“很多人覺得翼龍是會飛的恐龍。動物命名上有個‘龍"字,說明它是一類爬行動物,但翼龍不是恐龍。翼龍第四根手指頭特別長,而恐龍沒有這樣的結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介紹,日本《大雄的恐龍》影視中介紹,大雄在附近的斷層中挖出了恐龍蛋化石,并成功孵化出了一只蛇頸龍幼崽。但是蛇頸龍不只是生活在海洋中,也并非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這是一個認知誤區。

“我們習慣將人的道德標準賦予動物身上,其實這樣也不科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所屬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協生態專委會副主任郭耕介紹,在大眾的認知里,杜鵑是一種“缺德”的鳥,因為它和灰喜鵲等多種鳥類有巢寄生現象。但是研究發現,灰喜鵲在代為孵化和育雛的過程中,數量并沒有減少,所以杜鵑和灰喜鵲應該是共生關系,說杜鵑“缺德”不科學。

做好動物科普傳播任重道遠

“動物博物館的發展,需要較好的分類學基礎作為依托。”張勁碩介紹,目前我國動物分類學不斷式微,近數十年來少有優秀的分類學家,動物分類專業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困境。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有一些自發的民間力量,出于愛好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和探索,甚至還發現了一些新的物種,這也是對科學研究的一種補充。

多位與會專家反映,目前有關動物的一些文藝、影視作品乃至教科書中,在科學知識傳播方面存在著紕漏和錯誤,對大眾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未來我國該如何做好動物知識的科學傳播,發人深思。

“科研人員、專職科普工作人員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媒體一道破除謠言,準確無誤地傳播動物科學知識。”張勁碩還表示,博物館是人類終身學習的學校,希望孩子們成為博物館的常客,也期待更多的孩子走進大自然,近距離地對動物、植物進行觀察分析。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科技部人才與科普司支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承辦。

標簽: 哺乳動物 中國科學院 親緣關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