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薄鰍 (圖片由作者提供)
(資料圖片)
提起鰍,許多人的印象是喜歡在淤泥、沙子和水草間鉆來鉆去的泥鰍,實際上,鰍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我國常見的除了各種泥鰍之外,還有中華花鰍、貴州爬巖鰍等,它們大多是一些嬌小的魚類,體長在幾厘米至二十幾厘米不等。但在長江中上游流域,卻分布著一種巨大的鰍類——長薄鰍。
生長速度最快、個頭最大的長薄鰍,是長江中上游干支流產地的重要經濟魚類,由于體形漂亮,成為有金獎頭銜的世界著名觀賞魚之一。但是,近年來由于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長薄鰍走上了下坡路,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均為“易危”等級,相當于大熊貓的級別。
鰍中“巨無霸”,喜歡肉食從不吃素
作為我國特有物種的長薄鰍,俗名除了紅沙鰍鉆、火軍外,其他幾個俗名都與“花”有關:花魚、花鰍、花斑鰍、花泥鰍、薄花鰍。
長薄鰍屬于鯉形目、鰍科、薄鰍屬,是魚類的一種。其家鄉主要在湖南、湖北至四川西部的長江中上游水域,通常喜歡生活在江河中上游水流較緩處的石礫縫間,也喜歡集群活動在水底砂礫間或巖石縫隙中,這正體現了它為底層魚類的習性。同時,長薄鰍還有一個習性,那就是當江河漲水時,喜歡溯水而上。
在世界鰍科上百種魚類里,長薄鰍是鰍類中的“巨無霸”,個體最大,最長可達50厘米,個體體重一般是1千克—1.5千克,最重的能超3千克。研究發現,長薄鰍的生長速度在鰍科中也是領先在前,經過對人工養殖的長薄鰍跟蹤調查顯示,1齡魚體重平均達60.3克,1—2齡就可達到商品規格。
作為兇猛肉食性魚類,長薄鰍從不吃素,常以小魚、水生昆蟲、蝦、大型浮游動物為食,尤以底層小型魚類為主。
身披多彩花紋,獲世界觀賞魚金獎
長薄鰍在長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漁業生產中占有一定位置,是產地的重要經濟魚類之一。其除了產量上占有一定比例之外,還在于營養價值較高,長薄鰍的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必要的氨基酸,具有滋陰、利尿之功效。
同時,長薄鰍還是觀賞魚類。外形尤為可愛,據文獻記載,其“體長,側扁,尾柄高而粗壯。頭側扁而尖,頭長大于體高”。土黃是它的體色,側面生有5—6條馬鞍形的垂直帶紋,頭部則生有不規則的斑紋,均為深褐色。另外,背鰭和尾鰭各具有3—4條帶紋,為褐色,其余各鰭也都具有花紋。如此色彩略有不同的各式花紋搭配,將長薄鰍打扮得更為漂亮,使其曾在新加坡舉辦的世界觀賞魚研評會上榮獲金獎。
開展人工養殖,推進種群恢復
近年來,長薄鰍陷入生存發展困境,種群數量銳減。
相關專家研究分析認為,長薄鰍陷入瀕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江河魚類資源量總體下降,作為其食物的小雜魚類明顯減少,因此對它的生長造成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棲息地生態環境被改變或污染,造成長薄鰍索餌和產卵場所的破壞,影響了它的繁衍生息。最后是過度捕撈等綜合因素所致。
那么,長薄鰍如何脫離瀕危困境?首先,各相關地區要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重點開展其分布江河的生態環境治理,整改水土流失和污染等問題,營造長薄鰍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促使其繁衍發展。其次,要廣泛開展科普、法制宣傳,提高大家的保護意識和自覺性,制止濫捕濫撈。最后,要推進人工養殖。
目前,由于堅持多措并舉,長薄鰍的種群數量已顯現恢復趨勢。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