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訊(李豪 記者 胡利娟)建設國家公園是完善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制度創新,是重大的國家戰略之一。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保存著大面積、全球稀有的中亞熱帶低海拔原生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近年來,森林病蟲害的爆發嚴重威脅了國家公園的生態安全。
(資料圖)
10月17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了解到,該所舒金平研究員領銜的專業研究團隊,經過系統開展調研,實施了專項除治和生態控制措施,取得顯著治理成效。目前防治區未見有新的活蟲危害,發生區蚧蟲危害基本得到控制,錢江源國家公園內大量樹木枯枝復綠,重現勃勃生機。
錢江源國家公園內大量樹林枯枝復綠。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供圖
自2019年以來,錢江源國家公園古田山片區森林冠層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周邊區域發生大規模錐栗冠綿蚧危害,發生面積超過3.6萬畝,造成甜櫧及米櫧等珍貴樹種死亡,嚴重危及亞熱帶低海拔原生常綠闊葉林安全。
研究團隊經過實地考察和細致分析,針對國家公園內的蟲害種類、天敵種類、發生規律等開展病蟲害監測,并以天然林和人工林高危病蟲害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人工林與天然林之間物種多樣性的差異,研究病蟲害發生地的內在機制及驅動因素。
舒金平介紹說,經過充分調研,團隊綜合營林技術、行為調控、生物防治等技術手段,開展了多點、多次、多方法的防治試驗,并最終優化確定了專門化的綜合治理技術。
防治路線圖確定了,團隊又面臨著受害植株多為高大粗壯的古樹,根系施藥效果難以到達林冠,以及大面積高空噴施化學藥劑可能危害森林內其他昆蟲的現狀,如何精準高效地施用藥劑成為急需解決的難題。
“由于需要開展防治工作的區域位于國家公園內,一方面不能因防治工作導致較大的生態系統干擾,另一方面,還要將用藥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這無疑更增加防治難度。”舒金平說,我們不能“大刀闊斧”地干,只能“一針一線”地“縫”。
經過多方論證,研究團隊在借鑒此前針對松材線蟲病研發的藥劑基礎上,與周志春研究員團隊協同,緊急創制新型注干劑,創新利用注干劑防治刺吸害蟲,在殺滅綿蚧的同時將對周圍環境及生物的影響降到最低。據統計,自2021—2022年,共注射針劑40000余支,防治樹木26000余棵。
研究團隊在防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供圖
蚧蟲防治前后對比。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供圖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主任余建平感嘆道:“這個方法不僅效果好,而且環境友好,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