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觀天下!探尋元曲的中藥之美

發布時間:2023-01-18 08:49:02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

和唐詩、宋詞被譽為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三顆璀璨明珠。元曲的語言比唐詩、宋詞的口語化更為明顯,作者常常以物為載體,以物寄情、以物言志,以物詮釋人生。他們吟詠的對象包括蟬、蓮、蘆葦、桃花、菊花、西瓜、綠豆等,每一種“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中藥藥性。讓我們一起探尋元曲中的中藥之美,在千古流傳的文學藝術中感受中醫藥文化。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并稱“元曲四大家”的關漢卿,以“窗外聲聲悲鳴的秋蟬蟋蟀、陣陣細雨打芭蕉”結尾,借秋景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淚水和雨水交織。同為“元曲四大家”的白樸,也有“院宇砧韻切,蟬聲咽,露白霜結”名曲傳世,“乳燕雛鶯弄語,高柳鳴蟬相和。”被譽為“元才子”的元好問也有寫蟬的曲子留世。蟬,除了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對象,它還有治病救人的中藥價值。《名醫別錄》中記載:“蟬衣入藥”。《本草崇原》中記載:“主治小兒驚癇,婦人生子不下。燒灰水服,治久痢。蛻者,褪脫之義。故眼膜翳障,痘不起,皮膚隱疹,一切風熱之證,取而用之。學人知蟬性之本原,則知蟬蛻之治療矣。”

“驟雨過,瓊珠亂撒,打遍新荷。”在元好問筆下,荷帶給夏令時節一絲清涼,一派流連光景。“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干荷葉,色無多,不奈風霜銼。貼秋波,倒枝柯。宮娃齊唱采蓮歌,夢里繁華過。”劉秉忠在《干荷葉》這首小令中,描寫了深秋中風霜過后殘荷的枯敗之狀,借景抒發了年華易逝、繁華不再的惆悵。其實,荷梗可用于解暑清熱,理氣化濕;通氣寬胸,和胃安胎。《現代實用中藥》中記載:“為收斂藥。用于慢性衰弱的腸炎、久下痢、腸出血。婦人慢性子宮炎、赤白帶下、男子遺精或夜尿證。又為解毒藥。”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與喬吉并稱為元曲兩大家的張可久,用這首借景抒情的小令勾畫出深秋傍晚的江上美圖。“在湖平棹穩,桃花泛暖,柳絮吹春。蔞蒿香脆蘆芽嫩,爛煮河豚。閑日月熬了些酒樽,惡風波飛不上絲綸。芳村近,田原隱隱,疑是避秦人。”散曲大家喬吉在這首散曲里借飛舞的柳絮、美麗的桃花、香脆的蔞蒿、鮮嫩的蘆芽、美味的河豚勾勒出遠離世俗的美好生活。其實,蘆葉的根還是一味中藥。《玉楸藥解》中記載:“蘆根清降肺胃,消蕩郁煩,生津止渴,除嘔下食,治噎噦懊憹之證。”《本草蒙筌》中記載:“解酒毒退熱除煩,止嘔噦開胃下食,食魚蟹中毒即劫,懷胎孕發熱即驅。”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松徑偏宜,黃菊繞東籬。正清樽斟潑醅,有白衣勸酒杯。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歸,學取他淵明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色彩明麗鮮艷;清澈的山溪、幽靜的松徑,環境清新秀美……關漢卿描寫了秋山景色的絢麗多彩,雖抒歸隱之情,也豪邁曠達。“荊棘滿途,蓬萊閑住。諸葛茅廬,陶令松菊,張韓翰莼鱸。”與張可久為同時代的任昱在這首寫隱居的小令中也提到了傲霜盛開的黃菊,詩人胸中不時回蕩著一股抑郁不平之氣。菊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現在,菊花茶已成了很多人的必備之品。菊花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有形無形,無一之不補也。明目,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此所云明乃補其精之效,非若他藥,專有明目之功也。

“沙三伴哥來嗏!兩腿青泥,只為撈蝦。太公莊上,楊柳陰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谷,碌軸上淹著個琵琶。看蕎麥開花,綠豆生芽。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的盧摯在這首曲里用一“磕”字描寫出了少年迫不及待地要吃西瓜的心情。“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借物言情,也是元曲表情達意的手法,四時景物經常在作品中出現,白樸的曲里也寫有西瓜。西瓜是藥食同源的典范,果肉味甜,能降溫去暑,有清熱、利尿之效,中醫稱為“天然白虎湯”(注:白虎湯是醫圣張仲景所設名方)。《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生食化痰滌垢,下氣清營;一味濃煎,治吐血,久嗽。”籽殼用治腸風下血、血痢。西瓜偏于寒涼,不宜貪食過多。綠豆也是藥食同源之物。《本草綱目》中記載:“綠豆,處處種之……其性稍平,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且益氣,濃腸胃,通經脈,無久服枯人之忌。”綠豆可以清熱消暑,利水解毒。《本經逢原》記載:“解附子、砒石、諸石藥毒。”

探尋元曲中的中藥之美,可以讓我們在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讓中華優秀文化沁潤心靈。

(第一作者系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第二作者系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服務學會中醫康復保健產教融合分會會長,第三作者系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室秘書)

標簽: 中醫藥文化 綠樹陰垂畫檐 玉人羅扇輕縑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