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水產養殖品種關乎老百姓的餐桌,但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4月14日下午,南京市瑞金路小學開展“保護長江母親河 攜手共創美好校園”主題活動,邀請到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蘇漁謠”科普團隊走進學校,通過開展講座、閱讀探究、動手實踐等方式,帶來一場與“蝦”有關的科普盛宴。
活動現場,“蘇漁謠”科普團隊科普老師陳婷帶來內容詳實的《與蝦有約》講座,她從蝦的歷史文化切入,讓同學們重新認識熟悉又陌生的它,并重點介紹了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蝦:兩種中國本土蝦——躍然于齊白石畫紙上的青蝦、聞名天下的“太湖三白”之一太湖白蝦,兩種從國外引進的蝦——火遍大江南北的小龍蝦、色彩亮麗的水產新星紅鰲螯蝦。同學們認真學習積極提問,大大拓寬了對這一流行美食的認識。六年級鄒雨嫻同學在采訪中說道:“以前我對蝦的了解只在食物層面上,今天聽了陳老師的介紹,我知道了蝦有不同品種,不同習性,還有不同生長過程,讓我大開眼界。”
為了讓同學們豐富課外知識,了解水中生物特性,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向孩子們贈送“魚游四季系列叢書”,并在校內布置了“守護地球,守護長江——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科普展板,引發同學們踴躍圍觀。在非遺手工編織老師劉暢的示范講解下,瑞小“小農人”社團學員巧手翻飛,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龍蝦很快初具雛形,他們將多余線條收進蝦肚,再從頭部抽出作為蝦須,在動手制作過程中,也對小龍蝦有了更多了解。
“現在孩子對淡水生物的接觸并不多,甚至有常識性誤區,我們想通過科學家進校園的方式,把專業知識傳播給孩子,也通過孩子輻射到家庭,助力科學知識‘破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辦公室主任,“蘇漁謠”團隊首席殷悅介紹,團隊以科研為基礎,用科普方式傳播專業知識,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據了解,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隸屬于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是全省綜合性漁業研究中心。“蘇漁謠”是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的科普宣傳品牌,2023年獲得江蘇省優質品牌稱號,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對淡水動物植物的研究與宣傳,已在多所中小學開展了相關的系列活動。
南京市瑞金路小學校長儲冬生說,“蘇漁謠”科普團隊組織活動形式豐富,兼顧科學性和趣味性,孩子們既能夠學習專業知識,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也能通過動手實踐,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校還將多多開展此類活動,引進優質社會資源,以專業引領促進學生成長,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共同體。
見習記者 孫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校對 盛媛媛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