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打防結合 鏟除“假科普”生存土壤

發布時間:2022-06-08 06:28:44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喝牛奶致癌”“金針菇含甲醛”“咀嚼能力強不易患老年癡呆”“負壓病房會讓患者呼吸困難”……不久前,《科技日報》刊登文章,對5月份流行的假科普真謠言逐一進行盤點,一個個謠言被脫去“科普”外衣,露出荒謬的本來面目。

什么是科普?科普應該是把難理解但又有必要理解的東西簡化,把專業的東西用大白話講出來,讓百姓便于理解。然而隨著公眾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日益強烈,大量“假科普”也趁機渾水摸魚,在朋友圈或者親戚群里廣泛傳播。每過一段時間,我們都會看到有專業機構和媒體出面辟謠。

這些“假科普”文章有的是通過“標題黨”、編造歪曲虛假信息來博取關注度,意在分“流量經濟”一杯羹;有的是為了兜售產品,刻意炮制一些聳人聽聞的信息,然后話鋒一轉鼓吹自家產品功效。

科普之益,在于其真。健康“假科普”不僅傳播虛假信息,還有可能對患者造成誤導、延誤治療時機,危害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須加大治理力度。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委聯合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制作、發布和傳播的健康科普信息還應經由相應領域的專家進行編寫與審核,并符合有關要求;同時,宣傳、網信、廣電等部門將會同衛生健康、中醫藥等相關部門,引導各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主體加強對發布和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信息的審核,及時刪除虛假健康信息,防止誤導群眾。指導意見的出臺,無疑是對于當下“假科普”泛濫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扶正”。但另一方面,要鏟除“假科普”的生存土壤,還要大力“祛邪”。這就要求監管部門要主動作為、重拳出擊,運用大數據等現代化手段,深挖“假科普”背后的廣告主、經營者和發布者,依法讓其付出應有代價。

只有綜合施治、“打防”結合,才能讓“假科普”的炮制者收手。

標簽: 科技日報 流量經濟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