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前沿資訊!【健康科普】孩子“咬指甲”是咋回事?趕緊科普一下吧

發布時間:2022-09-11 18:46:30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咬甲癖俗稱咬指甲,是反復出現啃咬指甲的習慣性行為,有的也會咬腳趾甲。可能與基因(遺傳)、心理、后天習慣及家庭因素有關。是一種強迫性、甚至是無意識或難以意識的行為習慣,一般在緊張、壓力、無聊或饑餓時出現。這種習慣一般起源于童年,青春期最為明顯和嚴重,并且可延續至成年。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咬指甲的習慣往往會慢慢減少或者停止。

圖據網絡

咬指甲的程度輕重不一,一般只有指甲和周圍皮膚的異常表現。可能出現指甲頂端凹凸不平,指甲與周圍皮膚貼合不緊密,指甲周圍的皮膚出血、倒刺或者疼痛。有的時候會引起整個指甲脫落或明顯變形。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引起門牙細小裂縫、牙齦炎或牙齦膿腫。也可能出現多種的感染,細菌感染時表現為甲床炎或者甲溝炎,病毒感染時表現為甲周疣、甲下疣或者皰疹性瘭疽,真菌感染時表現為灰指甲。

咬甲癖患者還經常有心理上的一些表現,例如咬之前緊張不安感,咬之后的解脫感或愉悅感、羞恥、尷尬或內疚。咬指甲會破壞指甲外觀,可能引起自卑、痛苦和社交功能受到損害。因此容易出現心理情緒波動,更需要來自家長和周圍人的支持與鼓勵。

咬甲癖目前沒有有效的預防措施。咬指甲不少可以自行消退,因此輕微的或者不頻繁的咬指甲也不會引起明顯的負面影響,因此不用特別治療。

圖據網絡

當孩子咬指甲時,責罵、取笑、懲罰和制止通常都沒有效果。指甲上涂抹苦味物質、風油精、美甲等方法也通常沒有效果,還可能增加焦慮感,入口的話有一定健康風險,因此也不提倡。阻擋口腔與指甲接觸的屏障式干預措施有一定防護和提醒作用,比如手套、襪子、固定裝置和牙合托等。其他可能有幫助的策略還有:經常將指甲修剪整齊、以嚼口香糖代替、讓手做其他事,轉移注意力。

一些藥物也可以用于治療部分咬甲癖,比較常用的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它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安全性比較高。認知行為療法對部分人群有效果,這其中包括了習慣逆轉訓練、漸進性肌肉放松和接納承諾療法等。目前用得比較普遍的是習慣逆轉訓練。另外,嚴重時候的治療還必須注重減少或消除和咬指甲有關的情緒因素,比如焦慮和抑郁。如果合并有其他精神心理問題,也需要專業醫生進行評估和處理。(通訊員/亓雪梅、高艷秋、王藝璇)

標簽: 可能出現 沒有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