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駱香茹)科學傳播離我們有多遠?如何走近科學?近日,在北京胡同科普小院揭牌儀式暨巾幗名師科普大講堂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閻錫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北京化工大學科普實驗中心主任戴偉(David G.Evans)等嘉賓把科普講座開進胡同里,把知識送到家門口,助力打通科學傳播“最后一公里”,讓科學走近民眾,“飛入尋常百姓家”。
閻錫蘊分享了她從翻砂工到院士的成長歷程,并介紹了納米酶的發現過程及應用前景。她說,納米酶的發現源自一次偶然——在實驗中,作為陰性對照的磁納米粒子竟然與過氧化物酶底物發生了反應。起初實驗團隊以為對照組受到了污染,為了排除污染,團隊花費數月,更換了實驗材料和實驗人員,但結果仍然沒有變化。閻錫蘊表示:“這時,就只有一種可能性,納米材料本身蘊含了一種不可思議的酶活性。”她認為,在納米酶的發現過程中,“作為科學家的好奇”至關重要。
付巧妹則從跨學科視角出發,探索過去,以骨尋蹤,數往知來,梳理了分子證據下的東亞人群史,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等諸多問題。她表示,大家印象里的歐洲人通常具有藍眼睛、白皮膚等特征。但研究顯示,冰河時期的歐洲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有著深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直到1.4萬年前之后,藍色眼睛才開始廣泛出現在歐洲人群中。付巧妹說:“所以,我們知道的知識可能不都完全正確,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科學既存在于探索過去、創造未來的研究中,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戴偉把實驗室“搬”進了科普小院。不用打火機的蠟燭、“百變汽水”、為大象“制造牙膏”等化學實驗吸引了許多小朋友。這位既能讓蠟燭“噴火”又能讓汽水“變色”的教授被稱為“化學魔法師”“魔法爺爺”。在跟觀眾互動時,他說:“如果我是魔法師,我會告訴你我的秘密嗎?不會。但是科學家沒有秘密,如果你是一個好的科學家,就要仔細的看實驗。”
講座最后,戴偉對到場的家長和小朋友說:“我的任務完成了,但你們的任務還沒完成,因為你們的孩子就是未來的科學家。”
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李靜表示,今后科普小院將繼續開展包括科普講座、科學實驗、科學沙龍等多種形式的科技傳播活動,確保科普入戶,服務群眾。
本版圖片由視覺中國提供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