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新華社報導,近來,一些美國媒體陰陽怪氣地發表文章,稱中國對外企“不友好”、一些公司和投資者開始尋求與中國“脫鉤”云云。基于事實、依法實施的舉措,在他們眼里卻成了妖魔化中國營商環境的“黑料”。這樣的話術并不新鮮,且一再被現實打臉。與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攜手全球企業書寫共贏故事不同,美國漠視市場經濟規則,為自由貿易設障,給外來投資筑墻。哪個搞雙標,哪個搞霸凌,哪個背離市場原則,答案不言自明。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步回升,發展新動能表現強勁,外資企業追加新投資、落地新項目、開設新店鋪,用行動給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看事實,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落戶上海臨港新片區,空中客車公司宣布在天津建設第二條生產線,生物制藥企業阿斯利康擬投入約4.5億美元在青島建設生產供應基地;看數據,今年前4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2%,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2.8%;看政策,在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指引下,“投資中國年”招商引資系列活動啟動,各地紛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眾多跨國公司高管緊鑼密鼓展開“中國行”,除了實地考察,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做多”中國……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到博鰲亞洲論壇,從廣交會到消博會,中國釋放擴大開放的鮮明信號、搭建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不斷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新動力。
中國投資環境究竟好不好?比起那些隔著太平洋戴著有色眼鏡的美國媒體,扎根中國的外企更有發言權。多年來,大批跨國企業與中國市場攜手共進,為中國經濟帶來養分,分享中國發展紅利,與中國“共成長”是許多跨國企業的共同心聲。對很多外企來說,今日中國不僅是生產基地、巨大市場,更是戰略要地和創新源泉。扎根中國20年的寶馬集團,和眾多外資車企一樣,其經營策略已從“在中國、為中國”向“在中國、為全球”轉變。面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等多重因素,大量外資企業不僅沒有放慢布局中國的腳步,而且積極抓住新產業新風口乘勢而上,從制造到研發,外資在華戰略的持續升級與本土化深耕,逐漸形成了中外企業齊頭并進的共贏局面。中國歐盟商會發布最新報告顯示,近六成受訪企業表示未來五年將“適度增加”或“顯著增加”在華研發支出。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