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破凈’免收管理費”等機制創新將幫助投資者獲取更好收益

發布時間:2023-05-30 12:45:03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責任編輯:caobo

主 持 人:《金融時報》記者 趙萌


(資料圖片)

對話嘉賓:興業研究公司金融監管高級研究員 陳昊

近期,銀行理財領域熱點不斷。一方面,多家銀行發布公告,對通知存款和協定存款利率進行調整,有銀行調降幅度高達55個基點,這引發了市場對于利好銀行理財的積極猜想;另一方面,近日不少理財公司創新發售“‘破凈’免收管理費”的產品,引來投資者關注和購買。《金融時報》記者與興業研究公司金融監管高級研究員陳昊就這些熱點話題展開對話。

《金融時報》記者:有業內專家認為,上述兩類存款利率下調后,“存款搬家”現象將強化,投資者個人可能將存款資金轉移至銀行理財。對此,您如何看?

陳昊:近期,不少銀行下調了部分品種的存款利率,其最根本原因在于當前銀行凈息差快速收窄。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74%,環比下降17個基點,達到了有統計記錄以來的最低值。為支持實體經濟,未來貸款利率大幅上行的可能性相對較小,而當前存款利率下行的幅度對于凈息差的提振幅度相對有限,因此,未來各個銀行存款利率仍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

從金融學原理來看,收益和風險如硬幣的兩面,難以出現收益高而風險低的產品。凈值化轉型之后的理財產品,其凈值和收益的穩定性已顯著不及表內的銀行存款。在此情況下,同期限的存款利率與同期限理財利率拉開差距將是一個正常的市場現象。

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2023年4月,理財產品的總規模已經出現了回升。與此同時,住戶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2月達到18.24%的高點后出現了回落。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存款利率有序調整,未來,居民對于各類資管產品的配置熱點將逐步由各類存款產品轉向理財產品。

不過,應當看到的是,實現了凈值化轉型之后的理財,實際上與基金等各類資管產品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是若能發揮好理財產品投資收益相對穩健、收益波動較小的優勢,將可以與公募基金形成錯位競爭,促進理財產品更好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在低利率時代,對于保守型投資者,您有怎樣的建議?

陳昊:對于金融投資而言,收益和風險是典型的此消彼長關系。隨著各類資產收益率的趨勢性降低,在不承擔收益風險的情況下,投資理財產品也將難以獲得超額收益。這就需要投資者采取資產配置的理念,將所擁有的財產根據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要求等幾個維度分為幾份,其中,對于短期不需要使用且能夠承受一定凈值回撤的小部分資產,投資者可以考慮提升這部分資金的風險偏好,從而在確保自身大部分資產風險相對較低的前提下,更好地獲取超額收益。

應當看到的是,金融投資的收益率也與投資期限息息相關。除了提高風險偏好獲取信用利差之外,還可以通過拉長投資久期從而獲得期限利差。因此,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未來可以考慮適當拉長投資期限,購買封閉期相對較長的各類理財產品,以此前試點發行的養老理財來看,其封閉期普遍在5年或以上,而截至2023年4月底,成立一年以上的15只封閉式養老理財有12只實際年化收益率在3.0%以上。由此可見,通過適當拉長投資期限,給予投資經理更靈活配置的可能,同時更好發掘期限利差所帶來的超額收益,未來或將是風險偏好較低投資者獲取超額收益的重要方式。

對于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而言,除了現金管理類理財、估值相對穩定的混合估值類理財產品等各類理財產品外,也有其他投資產品可以進行選擇和投資。例如柜臺債,若投資者的投資策略為持有至到期,則柜臺債穩定的收益將可以滿足投資者風險偏好較低的需求。又如積存金,積存金作為一種沒有倉儲費(或遞延費)、可生息、可在未來某個時點兌換為實物黃金的產品,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黃金“可轉債”,持有積存金有利息,金價漲了可賣掉賺差價,金價跌了可以留著黃金吃利息。

《金融時報》記者:近日,不少理財公司創新發售“‘破凈’免收管理費”產品。您如何評價這些產品或機制創新?

陳昊:在凈值化轉型基本完成之后,近年來,理財市場的發展呈現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一是投資者風險偏好更加保守。在2022年3月和11月出現了理財產品較大規模的“破凈”之后,理財產品的總規模有所下降。雖然2022年投資者的數量在持續增加,投資熱情不減,但投資者風險偏好已明顯下降。

二是理財創設發行頭部化更為顯著。近年來,未設立理財公司的銀行所發行的理財產品逐步減少。未來這一趨勢或將持續延續,未設立理財公司的機構若不能實現規模化經營,同時創設具有差異化比較優勢的產品,其所面臨的生存壓力或將有所上升。

三是為避免凈值較大波動,幫助投資者獲取更好收益,出現了多類創新產品。結合居民對于理財產品收益相對穩健特點的認知,各類機構也創設了多種創新性理財產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未來有進一步拓展的可能。具體來看,典型的創新產品或機制有以下幾類:

首先是收益平滑基金機制。此前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試點發行的養老理財中引入了收益平滑基金機制,從而能在理財獲得超額收益的時候積累資金,以備在市場波動時“以豐補歉”熨平凈值波動曲線。從實踐來看,按照每日標準高頻率提取收益平滑基金的養老理財,此前較為成功的運用收益平滑基金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市場波動對理財凈值曲線的影響。

其次是混合估值類理財產品。參照“資管新規”要求,結合企業會計準則,理財產品可以對部分持有至到期為目的且符合相關條件的資產采用攤余成本法計價,從而避免市場波動對理財產品凈值的負面影響。

最后是“破凈”免收管理費產品。近期,有部分理財公司推出了累計凈值低于“1”不收管理費的理財產品,該類產品明確,若其累計凈值低于“1”,那么,管理人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到該產品累計凈值高于“1”后,才恢復收取管理費。該類產品從管理費收取的角度開展設計創新,一方面可以緩解投資者對于“破凈”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將管理費與收益情況相結合,科學設置管理費率。

標簽:

上一篇:今日快看!復旦微電:5月29日融券凈賣出1.47萬股,連續3日累計凈賣出12.67萬股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