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儀與渾象之分
【資料圖】
在上古帝王時期,天學就受到重視。上古時代,王權的確立除了軍事和經濟力量外,還需擁有通天手段——與天(神)溝通。古人相信天與人可以達成交流,天也會帶給人們信息,“通天者王”的政治觀念也因此產生。古代帝王更在掌權后嚴禁百姓“私習天文”。考古研究發現,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紋飾可見古人“通天”之線索。而通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天學,天文儀器正是其中一部分。
早在17世紀發明望遠鏡前,渾儀就成了天文學家測定天體方位必備的儀器。中國渾儀是一個歷史時期內世界上最先進的觀星儀,其所使用的赤道坐標系統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坐標體系,現已被各國天文臺采用。
人們常將渾儀、渾象、渾天儀誤解為同一事物,其實,渾儀是用以測量天體坐標的儀器;渾象是用以模擬天體運行、天象變化的演示器。而古人又將渾象和渾儀二者統稱為渾天儀。在故宮長畫《聯珠圖》(見圖1)中也可見二者不同:觀象臺上,左邊名為“天體儀”的球體,是“渾象”(見圖2)。而右邊由許多環組成的儀器,是“渾儀”,乾隆皇帝為其命名為“璣衡撫辰儀”。(見圖3)
圖1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之觀象臺部分,圖片來源于《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之儀象與天文考》,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
圖2 欽定天體儀,圖片來源于《皇朝禮器圖式》,卷三
圖3 璣衡撫辰儀,圖片來源于 《皇朝禮器圖式》,卷三
化繁為簡:渾儀的發展過程
渾儀的發展過程歷經多個朝代。相傳先秦時期就出現渾儀的雛形;西漢時期,落下閎發明的渾儀帶有赤道圈和赤經圈;東漢時期,賈逵又為其增加了黃道環;到了唐初,李淳風增加了三辰儀,包括赤道環、黃道環和白道環;北宋時期,蘇頌和韓公廉又發明了元祐渾儀,設置在水運儀象臺的上層(見圖4)。
可見到宋代為止,渾儀的總體發展歷程是逐步復雜化的。比較特殊的是北宋沈括在熙寧年間發明的渾儀。為解決渾儀復雜結構導致的觀測誤差,沈括對渾儀作了諸多改進,并取消了白道環。“熙寧渾儀”引起天文學家關注“因渾儀環圈太多,使用時容易遮擋天區”的問題。到了元朝,郭守敬又進一步取消了黃道環,將地平和赤道坐標分開安裝,便有了簡儀的誕生。
圖4 水運儀象臺(水運渾天儀)復原模型,圖片來源于中國科學技術館
以管窺天:渾儀的構造與現狀
渾儀(見圖5)主要用以測定天體坐標、觀察天象異變等。主要結構包括最外層的六合儀(見圖6)(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層的三辰儀(見圖7)及內層的四游儀(見圖8)(由旋轉的四游環與窺管組成),正下方鼇云柱及四根飛龍柱是主要支撐,屹立在田字形的趺座之上。另外,在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方,設四座云山。其中,渾儀的窺管類似現代所用的天文望遠鏡,惟不設鏡頭,是中空管,也印證了古人“以管窺天”一說。
圖5 中國科技館渾儀及結構指示圖,圖片來源于中國科學技術館
圖6 六合儀環規圖,圖片來源于《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
圖7 三辰儀環規圖(圖標數字分別為:1.北天極樞;2.南天極樞;3.赤道環;4.通過二分點的環;5.通過二至點的環;6.黃道環),圖片來源于《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
圖8 四游儀環規圖,圖片來源于《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
現有的渾儀為明代正統年間(公元1437年)仿造元代渾儀的復制品,保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見圖9)。清光緒年間(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德軍將渾儀運到德國波茨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后歸還中國。公元1921年,渾儀從歐洲被運至北京,后又因“九一八事變”,因擔心戰亂期間文物遭到破壞,渾儀被國民黨遷移至南京,并于1935年搬到紫金山天文臺;令人遺憾的是,1937年,南京因戰亂淪陷,渾儀遭到日軍嚴重破壞,其附屬儀表和零件所剩無幾。所幸在改革開放后,國家對古代文物修復和保護高度重視,修建天文臺,并對當時被破壞的渾儀和簡儀以及其他重要文物進行保護和整修。
渾儀對于我國天文學研究而言尤其重要,作為古人的智慧結晶,為全世界科學做出貢獻,也激勵后人在科研道路上永不止步。
圖9、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渾儀,圖片來源于網絡
參考資料
1.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當代學者發表文庫)[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席澤宗、陳九金.席澤宗文集第五卷:科學與大眾[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3.吳守賢、全和鈞.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4.江曉原.天學外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5.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6.宋史(卷48)·天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958.
7.史記(卷26)·歷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1261.
8.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777.
9.晉書(卷11)·天文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4:284-285.
10.胡維佳.渾儀考源[J].科史薪傳--慶祝杜石然先生從
事科學史研究40周年學術論文集(劉鈍、韓琦等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257-267.
11.邱韻如.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之儀象與天文考[J].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2018(23):59-76.
12.香港中文大學歷史資源網站:《古代天文學成就》,載自:
https://www.phy.cuhk.edu.hk/astroworld/history/history_chinese.html
策劃:王美鈴、葉雅玲、戴逸華、周杏芝
制作:王美鈴、陳潔萍
審核:崔希棟、王紫色、王學志、李廣進、戴天心、戴逸華、葉雅玲
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覽部(籌)供稿
(本文轉載須經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覽部(籌)許可)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