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少年離家出走、失蹤甚至自殺的新聞見諸報端,引發社會對青春期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敏感,易怒,暴躁,特別需要關心和肯定。但令人痛心的是,許多悲劇發生前孩子們發出的種種信號,都沒有被家長接收到。家長和老師需要在三個關鍵時期及時識別青少年的求助信號,看見孩子的脆弱,關注孩子的迷茫,聆聽孩子的內心,減少此類悲劇的發生。
新學期: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心理學調查顯示,原本表現出色的孩子升入新學校新年級后,會出現不同的學業波動,如果單純以考試排名來衡量一個人,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挫敗感。心理的問題會引發一些身體反應,比如,考試時拉肚子、上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休息時難以入眠,但是這些預警往往被父母忽視,或者一味要求孩子“堅持一下”“適應就好了”。
(資料圖)
新學期,如果看到孩子有不適應新環境的表現,家長一定要重視,允許孩子停下來休息、轉換賽道、找到緩沖空間,讓孩子看到人生的多種可能性,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青春期:認識大腦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國10歲到25歲之間的青少年,在非疾病的死亡原因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交通事故、溺亡和自殺。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大腦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下丘腦會釋放一系列特殊的激素,這是一個持續四五年的漫長過程。這個時期,他們會很重視社交和人際關系,但是我國很多家長更看重分數,輕視甚至阻止青春期的社交,會給青少年造成很大的痛苦。
因為理性大腦的部分尚未發育成熟,青春期的孩子會感受到更大的情緒波動、恐懼和壓力,同時應對壓力、控制情緒的能力要比成人弱很多。2020年,武漢14歲的初三男孩,從5樓的教室窗口一躍而下。事發之前,其母親當著同學的面打了他耳光。看似沖動的輕生行為,其實是大人不理解孩子的青春期發育特點而導致的悲劇。
傾訴時:允許表達負面情緒
家長漠視孩子發出的信號,往往基于偏見認識:孩童的世界應該是快樂的,孩子沒有生存的問題、沒有掙錢的壓力,有什么痛苦呢?不快樂是因為孩子性格不好或者心理太脆弱。事實上,《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是24.6%,其中重度抑郁是7.4%。
還有一些成年人認為,孩子的負面情緒沒必要表達。統計顯示,90%青少年自殺之前父母完全沒有看出征兆。正是父母對孩子負面情緒流露的否定和批評,阻斷了孩子跟父母交流的渠道。
研究表明,家長如果能和孩子心平氣和地討論負面情緒,并不會導致負面情緒的增加,反而能夠直面焦慮、抑郁和絕望,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不要覺得孩子的煩惱無足輕重,不要認為有心理疾病是羞恥的。如遇到心理問題,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陪伴孩子走過心靈的風雨,共同迎接人生的彩虹。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