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年5月19日,26歲的徐霞客決定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他從家鄉浙江寧海出發,開始游歷大山名川,足跡遍及如今的浙江、上海、陜西、河南、廣東、湖北、云南、北京等19個省市,寫下了60多萬字、被稱為明末社會百科全書的《徐霞客游記》。
400年多后,徐霞客出發的這個日子,被命名為“中國旅游日”。
視覺中國供
事實上,少年時期的徐霞客,就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志向。早上還在碧海游覽,晚上就轉回到蒼梧住宿,這種四處游歷、增長見識的人生設想,又是何等的灑脫豪氣。
縱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這種游學傳統始終綿延不絕。從孔子周游列國到司馬遷壯游天下;從“詩仙”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到“游圣”徐霞客“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直至近代,康有為還大力提倡:吾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書,不可不游外國地,以互證而兩較之。
先賢們都在追慕并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千年文化傳統,這也給后世的青少年樹立了榜樣。
旅行,教會青少年如何去發現美。一次美妙的旅行,慢下來、靜下來、沉下來、松下來,既能從名山大川中領略到自然偉力,也能在歷史天空下體會到文化魅力。
旅行,教會青少年如何去尊重與接納。不做井底之蛙,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到一個陌生地域,學會尊重當地的風俗人情,理解并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
旅行,教會青少年如何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旅行能夠幫助青少年了解國情、增長見識、豐富閱歷、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獨立動手、創造性思考的能力,為其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除了形而上的價值、情操、文化等方面的熏陶,即使從學業角度來看,旅行也教會青少年從無字處讀書、在行走中學習。旅行可以打通“課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隔閡,是“知行合一”精神的重要體現。
可以說,旅行是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是連接學校課堂與廣闊自然和社會的橋梁,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旅途中,青少年能從自然、社會和生產生活中充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和提升能力,其突出亮點在于“旅行成為課堂,社會成為教材,世界成為老師”。
事實上,我們周邊國家早已將旅行納入到中小學生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1958年,日本就修訂學校教育法施行規則,將“修學旅行”納入小學、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并將其定位為“學校的例行活動”。日本各地教育部門每年出臺年度修學旅行的實施細則,具體包括實施旅行的學年、旅行天數、行程長短、所需費用以及隨行教師的人數等。上個世紀80年代,韓國全國就將“畢業旅行”設置為必修課,納入學分管理體系,他們選擇畢業旅行的地點也不僅限于國內。新加坡教育部要求所有公立學校都要定期帶學生參加研學旅行,并且要求旅行與藝術、文化、科學、人格、體育和公民教育等課程相聯系……
2016年,教育部、原國家旅游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有力地推動了研學旅行的健康快速發展。
旅行所到處,青春恰自來。
400多年前,徐霞客從寧海出發,開啟了一段“馳騖數萬里,躑躅三十年”的旅程。那不僅是一段曼妙的旅程,也是一卷自我實現的人生。
今天的青少年們,即使不能像徐霞客走那么多地方,但只要保持著對“詩和遠方”的向往,就會激發出對生活、對世界一份滾燙的熱愛。這是旅行的一個重要意義,也是設立“中國旅游日”的應有之義。因為,旅行的普及總是與時代進步、精神豐富、人文繁茂緊密相連。
(作者系法治網研究院副秘書長)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