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學科學老師。
(資料圖片)
這節課,我和四年級學生一起分析第二單元測試題,師生交流愉快,課堂氣氛融洽。快下課時,班級里有名的“淘氣精”小黃突然向我“發難”:“老師,我對判斷題的第2題答案有自己的想法。”
我馬上找到這道判斷題:“黃老師平靜時每分鐘大約呼吸14次,運動后有可能達到每分鐘呼吸40次”。怎會有錯?因為黃老師就是我,我對自己相當了解。但是,作為一名常常要求學生敢于挑戰權威的好老師,我當然要鼓勵他發表自己的看法了。我微笑著示意他站起來說明。
“我認為這道題目是錯的,雖然我們知道呼吸的頻率與運動有關:運動后呼吸次數會增加。但是,您運動前每分鐘呼吸才14次,運動后卻達到40次左右。這個‘40次’,您有沒有什么根據呢?”
“對啊,對啊,老師,您有什么證據嗎?”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站到了同一條戰線上,齊聲“討伐”我。
等他們靜下來,我開始解釋:“成人在平靜狀態下每分鐘的次數約為15次,而黃老師是成年人,所以每分鐘呼吸14次是符合一個正常人健康標準的……”
“那么,運動后呢?您做過實驗嗎?您確定是40次左右嗎?也可能是30次呢?”
“實驗嘛,老師倒是沒有做過,不過,根據我的經驗……”
“那就是說您沒有經過實驗呀?那我們需要一個確切的數據。”這幫小家伙興奮起來,“我們需要證據!”
“證據?怎么給你?根據黃老師的經驗,我估計自己運動后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可能會達到40次的”。我有點心虛,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性,我還在“垂死掙扎”。
“這是估計!是猜測!我們需要證據!”小家伙們還真是不依不饒了。
“老師,您可以做實驗啊,到操場上跑5圈!”一個孩子調皮地喊起來,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響應,“老師,跑5圈!老師,跑5圈!”
這可難為死我了,這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外面正下著毛毛細雨,而且,我們學校場地很小,快放學了,門外還有好多等著接孩子的家長。
“外面下雨呢,下次測吧?”我開始耍賴,希望小朋友們能看在下雨的份上,放我一馬。
“我們可以陪您呀。”“外面才一點點雨!”“老師,您怕證實自己錯了而感到難為情吧!”……看來這幫小家伙是鐵了心要我“出丑”了,我只好給自己鼓勁:不就才5圈嘛?有什么好怕的!再說,自己天天要求學生注重對證據的收集,輪到學生向自己要證據時就回避,以后怎么給他們當老師?
于是,一個30多歲的體重80多千克的科學老師,在一群孩子加油的吶喊聲中,在飄飄灑灑的毛毛細雨里,在門口一大群等著接孩子的家長好奇目光的注視下,奮力向前疾跑……
5圈總算跑完了!我剛停下來,班長就把小手放在我鼻尖下,開始測量我運動后每分鐘呼吸的次數。望著孩子們一雙雙瞪大的眼睛,焦急地等待結果的表情,我在那一剎被深深地震撼了:多么可愛的孩子啊,他們哪里是想看老師出丑!從他們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他們一顆顆追尋科學真知的心靈呵!
測試的結果是我運動后每分鐘呼吸次數達到了38次,符合“運動后有可能達到40次”的描述。對于這個結果,孩子們興高采烈,因為他們通過測試得到了證據:黃老師運動后每分鐘呼吸次數有可能達到40次。
我希望,我由衷地希望,以后在我所上的每一堂課上,都能聽到這響亮的聲音:“老師,我們需要證據!”
(作者系浙江省瑞安市虹橋路小學科學老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