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視覺中國供圖
科普時報訊(記者吳桐)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代謝》日前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在面對嬰兒說話或唱歌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發出聲音的方式是一致的。該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對嬰兒說話或唱歌的方式可能具有一個共同的經過演化的功能。
嬰兒指小于1周歲的兒童。嬰兒在這個階段生長發育特別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階段,體重大約為9000—10000克。
來自對許多不同動物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動物發聲通常具有清晰的功能,比如能提醒同伴注意附近捕食者的報警聲。之前對人類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唱搖籃曲以及父母說話方式都對嬰兒具有安撫作用,說明這種發聲方式或許還有一個共同的功能,但對此跨文化背景的證據一直很有限。
論文作者和同事收集了六大洲1615份人們說話和唱歌的錄音,并利用計算機分析研究了面對成人和面對嬰兒發聲的聲學特征差異后發現,面對嬰兒和面對成人的錄音之間,始終具有不同的聲學特征,比如面對嬰兒時說話音色更純凈,歌聲更柔和,說話的音調也更高。在對187個國家51065名講英語的人播放了這些錄音后,發現聽者能猜出哪些發聲是對嬰兒的,準確率超過了偶然概率。
這項研究結果增進了我們對人類語言和唱歌的理解,提示了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對嬰兒說話或唱歌時改變發聲方式具有高度一致性,能被普遍識別,而且這種發聲方式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