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每日視點!32.5℃的北極竟可穿短袖,高溫“元兇”是誰?

發布時間:2022-08-05 17:48:56 來源:中國科普網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資料圖片)

近日,寒冷的北極因溫度異常,一度飆升至32.5℃沖上熱搜。

采訪畫面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勒內·瑪什站在格陵蘭島,背靠冰雪,卻身著一件單薄的T恤,并表示:像這樣溫暖的天氣足以穿短袖了。

受溫度上升影響,覆蓋世界第一大島的格陵蘭島的冰蓋,正以驚人的速度融化。

《自然》雜志曾發表論文指出,在當前氣候變化過程中,地球有15個關鍵氣候臨界點作為衡量地球的生態氣候穩定與否的關鍵標志。一旦這些臨界點被突破,地球氣候系統將陷入不可逆狀態,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

那么,作為臨界點之一的格陵蘭冰蓋突然大面積融化,到底釋放了什么信號?到底誰是高溫“元兇”?高溫紀錄不斷被打破是氣候變暖開始超預期加速了嗎?8月5日,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對此作了一一解讀。

兩團暖空氣,造成格陵蘭冰蓋異常消融

7月中旬,在北極區域的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楚科奇海、哈德孫灣等地的海冰面積,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小。格陵蘭島北部的巴芬灣、戴維斯海峽區域海冰空間范圍和海冰覆蓋度較7月上旬顯著減少。

“基于2022年7月中旬與上旬海冰覆蓋度差異分析結果計算可知,格陵蘭島北部區域7月中旬海冰面積較上旬減少約13.5萬平方公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研級高工鄭偉說。

近年來,格陵蘭冰蓋一直呈冰量凈損失狀態,同時冰量損失速率有所增加,2007年至2016年格陵蘭冰蓋質量損失量是1997年至2006年的兩倍。

相比南極冰蓋,格陵蘭消融區徑流下滲較少、再凍結量更低,因此表面消融是格陵蘭冰蓋物質損失的主要驅動因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科學研究所博士趙守棟分析:1990年以來格陵蘭一直處于強消融狀態,今年4月至7月格陵蘭冰蓋消融累計范圍接近歷史平均水平。但7月15日開始,格陵蘭島上空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高壓脊,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向東移動和從加拿大巴芬灣向北移動的兩團暖空氣,造成了格陵蘭島北部至中部的異常消融現象,直至7月25日才恢復到正常水平。

“實際上,2021年7月中旬也發生過類似的大范圍異常消融事件。”趙守棟如此說。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格陵蘭島海冰不斷融化、海平面上升,會影響全球溫度和洋流變化,也會導致極地生態系統的改變。

大氣環流異常,導致高溫熱浪頻發

“今年的高溫熱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極端罕見的,與本世紀以來的幾次高溫事件相比,開始的時間明顯提前,極端性明顯增強。”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強調。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僅7月15日至17日的3天時間里,每天消融的冰量多達60億噸,足以填滿720萬個奧運規格的游泳池。

我國多地也處于高溫預警中。截至7月下旬,全國已經有124個國家觀測站出現破歷史高溫紀錄的情況,占全部國家觀測站的5.1%。

周兵介紹說,2003年、2013年和2017年我國相繼出現本世紀以來最明顯的三次高溫事件。今年6月13日以來,高溫天氣已經持續50天,從強度總體評估上已經超越了2003年和2013年,綜合強度極有可能打破2017年的紀錄。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

“中緯度大氣環流持續異常是全球多地高溫熱浪頻發的直接原因。”周兵分析,在北半球副熱帶地區上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大西洋高壓帶和伊朗高壓均階段性增強,由此形成大范圍的環球暖高壓帶,使得熱空氣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繼而出現高溫熱浪事件。

不僅如此,跨越3年的拉尼娜氣候事件對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仍不能忽視。今年春季以來,赤道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在加強,加上印度洋海溫異常,推動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

未來,極端天氣氣候或將成為常態

氣溫不斷升高,高溫紀錄不斷被打破,如今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態。

趙守棟表示,全球各地近期集中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總體上是氣候系統內部變率導致的,相互之間直接關聯性較低;但是考慮到全球升溫的大背景,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未來全球同步出現高溫熱浪事件將越來越常見。

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全球天氣氣候波動將變得更加劇烈,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或將成為繞不開的常態,人類唯有共同行動,以適應與減緩并重應對氣候變化,方能換來一個可期的未來。

標簽: 格陵蘭島 氣候系統 氣候變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